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重庆老地名30年来消失500个 专家称保护应理性(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远去的背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断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重庆,文化底蕴深厚。当我们走进一个个老街旧巷,徜徉在老地名留给我们的温情和感伤之中时,也应思考,现代社会中,究竟该如何给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续历史文脉。
依仁巷、木货街、九块桥、灵隐路、嘉陵路……这些昔日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对老城区的改造,正和它身后的老街旧巷一道,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
来自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的消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主城约500个老地名已消失,而目前留存的1000多个老地名,许多也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何消失?
据了解,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或受某种思潮和运动的影响等,被新名称所代替。如原来的炮台街、书院街和响水桥街在1943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杨庶堪(字沧白)而合并改名为沧白路;原来的状元桥、鱼市口和一、二、三牌坊等路段,在1937年拓宽后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又更名为解放路。
二是出于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对一些含义粗俗、一地多名、名实不符、地名重复等的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如七星岗中天装饰城对面的原“上三八街”、“下三八街”,就分别被更名为“安中街”和“中民街”;沙坪坝的“山火路”和北碚区的“九毛路”,也分别被更名为“福山路”和“沙嘉路”。
三是由于城市拓展或改建,原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已荡然无存。如由于大都会广场的出现,“依仁巷”消失,老地名自然就被废弃了;而较场口一带的木货街、老衣服街、新衣服巷、草药巷、老街等,如今已变身为得意广场。
生还是死?
老地名大量消失,人们怎么看?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地名和许多文化细节一起,都被‘残忍地’割断了,这是一件相当可惜的事情。”苏州籍作家荆歌说,街巷名中传承着文化,是族群血脉和香火的延续,因此通过恰当的方式保护、恢复老地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认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和交流。
“一个老地名,包含着许多故事或史实,可谓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之钥’。藉由这把钥匙,我们可以重新走进历史。”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何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传统街区在改造旧街巷、打造新景观等名义下被推土机毫不留情地摧毁,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观大道”、“地标建筑”、“高尚小区”,其背后,有利益的驱动,更有现代化的浮躁与冲动,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传承、文化肌理与人文魅力。
对老地名生还是死,也有专家发出了理性的声音。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作璋认为,城市中的老地名,是在古代和现代交替中一个尴尬的个体。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巷、老建筑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当城市的发展,造成这些历史建筑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这些地名,或许就显得很牵强。地名是城市的一种符号,没有了载体,这种符号就是虚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地名都应该保护或留存。”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调研员陈功述认为,“对那些没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很土很俗的地名还是废了好。”他举例说,市民政局所在地以前叫“烂泥沟”,这样的地名就没有什么价值,还是改成现在的“民安大道”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