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开局失败后如何发展 看文交所交易的"切糕现象"(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9年以来,随着艺术品市场交易的迅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这种交易形式,并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2011年天津文交所推出的两只艺术品股票,在历经19个交易日后,涨幅达到621%和570%。然而,在收盘时,下跌幅度高达92%,艺术品股票暴涨暴跌,交易乱象将文交所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艺术品投机的代名词。
在开局失败之时,仍有很多机构和个人在关注文交所的发展,文交所究竟如何发展,前景如何,本刊将在2013年每月第一个周六推出文交所专号,持续关注文交所发展。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顿,之前已开展业务的各家文交所都有不同举动,也在政策限定之下总结经验,寻求各自的生存发展之道。在未来的一年中,各文交所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文交所今后如何发展?业内人士有何构想?如何实现新一次的变换升级?本文邀请业内专家予以点评,为文交所发展献计献策。
文交所交易的“切糕现象”
2011年文交所采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做法,备受艺术圈人士诟病,批评家陈默就直接表示:“文交所去年(2011年)做的烂事比比皆是:坑蒙欺诈、违规融资、扰乱市场……”有人甚至表示:“文交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市场!是时代的孽种!”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监管主体不明等因素,部分文交所的交易使得部分投机者牟取暴利,而很大部分投资者利益受损,以至于文交所在目前仍旧“臭名昭著”。
艺术市场分析专家梅建平以“切糕现象”来概括文交所的投机经营。他表示,文交所虽然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但不可否认,早期交易存在很多“切糕现象”,他将问题主要归结为四点:第一,没有考虑清楚谁是合适的投资者;第二,向广大公众进行集资这项功能开展得过早; 第三,信息披露草率,特别是利益输送没有披露出来,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不小的损害;第四,在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后,没有做到及时保护投资人利益,成为一次“很不成功的尝试”。梅建平说:“正是由于失败,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可以重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再起步。不管如何,发展文交所的大方向是对的。”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文交所的体系制度建设仍不健全,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而因为前期的份额化交易带来的负面效应,文交所没能形成广泛认同的交易规则,在交易模式上存在设计上的问题,就这点来看,如果不解决这些前提问题,重启文交所,也会被大家质疑,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