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行家也难免上当受骗 揭秘艺术市场的赝品局中局(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充满诡诈的“局中局”
从2001年开始,袁谦本创作的画作开始频频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爱好所至,也没有停下举牌抢货的脚步。但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圈子里的朋友与日俱增,自己对于收藏的感悟也日渐提高,他开始自查自己的藏品。“让一个受du徒心理左右的藏家承认自己高价买到的东西是赝品,这很折磨人 ,不过必须面对。”袁谦本说。
“我们圈子里的几个朋友,以前参加拍卖会必然带着一位行家,帮着掌眼。”袁谦本说,但多年以后才证实,这位“行家”其实专门贩卖赝品,他在拍卖会展览期间指定我们竞拍的藏品,全是他事前到拍卖公司送拍的。
跟袁谦本在拍卖会上认识的一位老相识,恰巧在工作室喝茶。他对这位“行家”也很有印象:“他到了拍卖会现场,一般不怎么说话,就是暗示我们哪件拍品可以两万拿下,哪件作品可以5万拿下。但这个人很奇怪,自己从来不参与拍卖,多年间出入拍卖会,自己却一件也没买。”他跟袁谦本一样,盲目的信任加上受贪念左右,等回过神来,几十万的资金已经“打了水漂儿”。
圈内故事
竞拍得赝品公司险破产
袁谦本的经历,在他所处的圈子里,仅仅是一个样本。艺术品投资市场繁荣的大背景下,普通市民耳闻的,更多的或许是“谁谁因为捡漏,拍得一件珍品而一夜暴富”的故事。但对频频出入拍卖行的藏家来说,拍卖市场每天都在上演“碟中谍”大片,充满诡诈和欺骗。就如业内人士所说,这一行“水太深”,所有新入行的“藏家”都要交不菲的学费。
20世纪90年代,随着zhongguo经济的迅速发展,内地富人数量增多,艺术品市场迅速发展,有实力的私人收藏家不断出现,书画造假产业链也随之盛行。“深圳的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板,因为拍卖中拿到赝品,公司一度陷入了破产境地,最后在圈子里朋友的帮助下,用家里仅剩的600万存款,从台湾拍下了三幅古画,公司借此起死回生。”zhongguo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玮宁说,一幅画卖了1000万,第二幅画卖了两千万,最后一幅画依然收藏在这位老板手里。
进入这个圈子里的人,书画收藏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真实的身份,既有书画家、金矿场老板、农产品公司老板、房地产开发商,还有来自政府机构的要员。
圈子里的成员通过参加国内的拍卖会而认识,又在各自举办的私人藏品展中熟识,随后成为朋友。圈子里成员之间既可以在拍卖会中相互“掌眼”,也可以私下达成协议,以免在同一场拍卖会中为同一件藏品互相抬价,增加竞拍的成本。圈子里朋友情谊之坚,即便价值数万元的藏品,无论是唐宋瓷器还是书画名品,都可以拱手相赠。
每一位搞收藏的人都需要具备健康、良好的心态,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要明白投资、暴富 、赚大钱并不是收藏的唯一目的。(来源:半岛都市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