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同仁堂藏馆薪火传承说中医(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青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当世来看,针灸铜人着实珍贵,透过它的发展历程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医科学当中源远流长的针灸文化。据zhongguo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早在汉代,zhongguo就出现了用于针刺训练的木质偶人,可惜由于其材质容易损毁而未见流传。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不同材质的针灸人体模型。宋天圣年间,官造的青铜针灸人体模型诞生,简称为针灸铜人,后人称之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由时任殿中省尚药奉御的王惟一负责修铸,当时一并铸造了两尊,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从此,天圣铜人成为zhongguo人修习针灸的圭臬,同时它可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医学标准。

  专家还提到,宋代的两尊天圣铜人跟真人大小相似,铜人内部安置着可以活动的五脏六腑;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个小孔还铸有穴位名称。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通身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先人们已经开始用黄蜡涂满铜人表面,向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拿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先人们常常以此考查医官院学生的成绩。天圣铜人名正言顺地成为zhongguo第一代针灸铜人。

  第二代当数明朝的正统铜人。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天圣铜人损毁严重,明政府又重新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史称正统铜人。专家评价,正统铜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针灸学术价值,既体现出我国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天圣铜人的“孙子辈”———第三代针灸铜人就是记者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30公斤,通身呈金铜色。铜人身上共有穴位孔360多个,真可谓是“铜人虽小,百穴俱全”啊。“爷爷辈”天圣铜人早已不见真身,“爸爸级别”的“正统铜人”又被劫至他乡,在同仁堂博物馆里,这第三代针灸铜人不仅仅是作为古老的医学模型而存在,它还是同仁堂制售药品的奇异标志,在逝去的岁月里它曾亲眼目睹了同仁堂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沉浮。

  从雍正元年起,同仁堂独办宫廷官药直到1911年

  三号展厅靠近门口的展柜中,陈列着几只貌似手镯的铜环和铁环。这些封闭式的铜环和铁环中放有沙粒一类的东西,用手摇动,便可听到悦耳的声音。它们的名字叫“串铃”,是古代一种民间医生“铃医”行医卖药的工具。跟串铃一起陪伴铃医走街串巷的还有药箱,展厅门口的桌子上就摆着两只清代药箱,多半是跟着“铃医”长期风餐露宿的关系,箱盖上面朱红色的油漆已经变成了绛红色。

  与同仁堂息息相关的乐氏家族,其祖辈就曾是“铃医”出身。数百年前,乐氏先人常在浙东宁波府一带四处游走,手摇串铃,身背药箱,行医卖药。明朝永乐年间,乐氏祖辈定居北京以后,为适应城市的医药需求,开始掌握中医理论,开阔知识视野,朝正统的中医方向转变。

  深受祖上遗训影响,乐氏第四代传人乐显扬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年轻时的乐显扬也是铃医,但他刻苦研习中医药经典,医术日渐纯熟,后经人介绍进入清皇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结束了乐家的铃医生涯。而这并没有结束乐显扬在“济世养生”方面的研究,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开办同仁堂药室。他给人看病开处方的同时,还制作各种丸、散、膏、丹出售,大大方便了病人。在给药室取名时,儒学修养深厚的乐显扬想起大同社会的标准,便选定了药室名称的第一个字———“同”字。第二个字乐显扬想到了“仁”。“仁者,爱人也。”“济世养生,不就是最大的‘爱’人吗?想到这里,药室就正式定名为“同仁堂”了。乐显扬曾留文记载,“‘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工而雅,需志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