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广州一80岁老碉楼化身学校饭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花都洛场村一栋碉楼培育3代学子 挂牌文物化身学校饭堂引来艳羡 
  圆拱塔顶、欧式钟楼、雕花牌匾,汇成中西合一的典雅建筑风格,就定格于广州花都洛场村的一栋古碉楼之上。贵为挂牌文物,却因深藏校园而鲜为外人熟悉。
  存世80载,从课室、礼堂,至近20年的饭堂,碉楼始终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一张由学生随手拍下的照片上传网络,让这座孕育了数代村民的老建筑,在垂暮之年赢得“最美学校饭堂”的艳羡。
  古典之美:
  中西合璧的小型建筑群
  在村民的带路下,解开学校的门锁,走近这座坐北朝南的碉楼,正中央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首层由四根古罗马式立柱支撑,房顶上设圆拱形欧陆塔,原是作为“上课铃”的钟塔,如今不见大钟,只剩寂寞塔身。建筑上层正中是一匾额,从右至左刻着“修业学校”四个正楷繁体大字,字迹黯淡。
  以中央的主体建筑为轴心,向两侧扩展,形成一个小型建筑群:瓦面砖木平房,红砖曲尺回廊,交错呈现出中间高耸,两边低平的格局,带有欧陆式的平衡美感。从外表看,建筑遭受多年风雨洗礼,墙面斑驳,幸无后天加工的凿痕,雕花牌匾和弧形窗框等精致样式犹在。门外“花都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铭牌立于2008年,最为簇新。
  对比建筑和格局的完整保留,由于经常变更教学生活用途,屋内已不复原貌。墙身曾被多次粉刷,楼道窗户等七零八落,饭堂刚随学校搬走,桌椅清空后,只留下橱窗上的“食物台”等字迹。
  “想不到饭堂都建得这么漂亮。”近日,学生和民间文化爱好者们的留影在网上传开,这一为数不多堪称“典雅”的学校饭堂,成为不少在校学子们的艳羡对象,“最美学校饭堂”、“我也想在这样的饭堂里吃饭”等感叹与赞美纷至沓来。
  村民记忆:
  曾是村中唯一中学
  花都洛场村是著名侨乡, 洛场村现存50座左右的华侨楼。修业中学始创于1933年,由华侨斥资在村内兴建,原名为修业学校。1921年至1936年,当时旅居美国的花县侨胞,先后捐资创办多所学校,其中在洛场村的小学和初中只有美成和修业两间。
  “是我太公捐资建成的,村里的老人几乎都在这上过学。”83岁的江志光是本村人,他赶上了私塾变成学堂的日子。7岁那年,江志光与同村孩子一起,进入了刚建好的修业学校。当年光着脚丫上学堂的江志光,现已成为耄耋老人。他坐在摇椅上,望着雕花屋檐,回忆起那些年上学堂的场景。
  “一砖一瓦,都是我们村民建起来的。”当时,由江志光的太公捐资,洛场村村民齐心协力,一道从附近山上运来砂石,建起了这所学校。至于为何命名为“修业”。老人说,《易经》中有“君子进德修业”,这“修业”二字,既有读书教学之意,也是他太公的别号。
  其时,修业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几十名老师,可谓远近村庄中最大的学校。除了洛场村子弟,学校还吸引了附近其他村庄的学生。
  但学校建成仅6年,1939年,花县县城遭日本侵略军炸毁,修业学校未能幸免。“瓦面全被烧毁,只剩下断壁残垣。”老人回忆。当时还在读二年级的江志光,就跟着小伙伴们,回到了村里的祠堂上课。
  “新zhongguo成立后学校成了村中唯一的中学,是村民们的共同回忆。”80岁的修业学校孕育了3代村中学子,江志光是最早的见证者,年轻20岁的江南则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初中生涯,他的3个子女延续着这一村中求学传统,两子是大学生,女儿已为人母。
  碉楼身世:
  20多年前“屈尊”成饭堂
  从最初的课室,到之后间隔作校会礼堂,再到最近20多年的学校饭堂,碉楼的功能在变,可教书育人的使命没变。
  “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哪顾得上欣赏建筑艺术。”江南笑说,坐在课室里上课的时候,还没意识到头顶那片琉璃瓦的价值,老年回首,才勾起许多感慨。
  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适龄学童增多,修业中学扩建新舍。原来的碉楼校舍只能“屈尊”,摇身一变成为学生饭堂。
  2000年后,学生数量减少,中学并校,碉楼随新教学楼成为民办技校的一部分。10多年来,“至少三四间民校相继接手”,散发着古典气息的碉楼却始终身负饭堂一职。今年年中,某电子技工学校刚搬走,碉楼饭堂再次腾空。文/记者何道岚、申卉 图/记者苏俊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