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业内人士:实体书店生存困境在于阅读人群的流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对于实体书店经营者来说,这几年的日子实在是不太好过。不过,新年伊始,他们终于盼来了春的气息。近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其中,第二条列明: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 
  此外,财政部办公厅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个试点城市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56家实体书店共计获得9000万元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得到曾经仅适用国有书店的免税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扶持,对民营实体书店无疑是利好消息。不过,高昂的房租、凶猛的电商大战、消失的阅读人群,依旧是运营者头上的大山。
  新政已出,实体书店能否熬过“寒冬”,迎来暖春?
  姗姗来迟的利好政策
  对于新近出台的免税政策,广东学而优书店创办人陈定方说:“不管怎么样,喊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实施了,肯定是件好事。”
  在过去的一年,万圣书园迁址、龙之媒书店倒闭、野草书店关门、季风书店易主……都让实体书店处于漫长的寒冬之中,如何走出生存困境成为难解之题。救救书店、给予政策扶持,成为一直以来的呼声,减免过高的13%增值税也在呼声之内,只是姗姗来迟。
  “税收在书店运营成本中,至少占10%的比例。”北京时尚廊书店总经理许志强告诉记者。尽管房租和人力成本是两大主要开支,但许志强还是认为,免税肯定是利好政策,起到了减负作用,“有总比没有好”。
  北京“第二书房”创办人李岩表示,“免税对规模大、以图书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书店,是有着很大帮助的。”他的这一观点在上海钟书实业有限公司身上得到印证,董事长金浩算了一笔账,钟书实业公司目前有15家连锁书店,每年上缴的税收总共有几百万元,免掉增值税后,应该能减少税收的三分之二左右。
  电商对实体书店一直是很大的压力。不过,由于这减免增值税是一项“普惠政策”,对电商也同样适用,实体书店业主认为,这样一来,实体书店仍然没有优势。
  不过,9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则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这在我国出版发行史上是第一次。该笔资金花落56家实体书店,其中民营书店35家,国有书店20家,港资书店1家,每家试点书店获得10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对苦苦坚守的书店来说,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上海外文图书公司总经理顾斌表示,虽然扶持资金对一些项目来说可能是相对有限,但它带来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一套“免税+资金扶持”的大礼包效果到底如何,截至目前,多位书店业主都认为还需要从长期实施效果来判断,但均表示这些政策并不能让处于困境的实体书店迎来重生。
  “还需配套的市场监管政策”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堪称北京的文化地标,崔远平均每个月会前往一次,但他不是去购书的。崔远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如今供职某文化公司,“读书时进书店是为了参加沙龙等活动,现在进书店主要是看看在网店没有关注到的新书”。
  崔远粗略统计了一下,2013年购书上千元,但90%以上来自网店,“一是有折扣,价格便宜,二是购买习惯”。
  “购书需求还是有的,只是购买途径已经被网店所取代。”李岩对此表示。实体书店在不断消失,与此同时,网上图书销售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在当当、卓越之外,京东、苏宁易购等越来越多的商家也进入该领域瓜分“蛋糕”。
  网络书店的低价营销让实体书店难以招架,2012年至2013年网店频繁发动的价格战成为造成实体书店困局的主要原因。只是,如崔远言,“读者不会去管是否减税,哪儿价格低我就去哪儿买。”
  此次免税政策同样惠及网店,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对那些平时就经常搞活动、打折让利的网上书店,这项政策使其如虎添翼。这么来看,免税或许能让民营实体书店暂时逃过关门的命运,却不可能助其恢复往日盛况。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免增值税政策对行业的扶持要切实起到应有的效果,还需配套的市场监管政策。如果不能对市场进行有效整顿,那么在免增值税政策出台后,可能会使一些原本打价格战的电商等商家、企业进一步在价格战上进行肉搏,从而损害整个书业的发展。”
  三联韬奋书店一负责人坦陈,“实体书店经营存在顽疾,只靠免去增值税这一项政策,难以改变其生存困境,实体书店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挤压了其盈利空间。”因为成本上涨而遭遇难题的实体书店不在少数,仅仅2013年,有名的北京万圣书园、上海季风书店就不得不迁移地址。
  此外,单向街图书馆创始人之一杨文轩认为,书店生存的关键不在于税收,而在于阅读人群的流失,“减税更多是一种安慰吧。”
  据开卷公司近日发布的《2013年zhongguo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39%,下降趋势比2012年有所加剧。去年,zhongguo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岁至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39本,相对早前并未增加。
  网店购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运营成本只增不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人均阅读量之低多年都未改观,“实体书店能给读者提供什么服务,让他们走进书店”就成为了实体书店共同思考的问题。
  实体书店如何焕发新活力?
  面临寒冬的实体书店从业者,对于政府免税以及资金扶持保持着一份清醒。
  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办好书店不能仅靠政府扶持,外在的输血可以缓解生存危机,但最终还要靠书店自身造血。”
  而这也正是官方出台政策的初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说,扶持实体书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救济”,着力点在于提高实体书店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书店,推动书店焕发新的活力。
  但是,对于书店的发展来说,光卖书谁都不可能赚钱,如何转型就成为了必要。zhongguo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鲍红认为,未来书店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专业卖书的书店可能会大幅减少,而复合型书店会不断增多。
  南京先锋书店就是“复合型书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zhongguo最美的书店” 的先锋书店肇始于1996年,探索出一条以“学术、文化沙龙、电影、音乐、创意、生活”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品牌书店经营模式。
  “先锋存在的意义不仅是卖书,更在于为读者搭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创办人钱晓华说。在众多民营书店面临生存困境的今天,先锋书店已由一个17平方米的小店,发展到现在近4000平方米的五台山总店,并拥有多家分店。
  广东学而优书店已经走过20年,创办人陈定方也经历了民营书店20年来的发展。去年一年,学而优做了86场文化活动,平均每周都有一到两场活动,几乎每次活动都吸引很多人到场。陈定方认为,书店的发展必须转型,改变思路。学而优在未来将会继续沿着推广阅读的方向往下做,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书店工作团队进一步提高,打造成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
  这一转型思路在北京单向街书店同样得到体现。谈到单向街书店的经营之道,负责人武延平表示关键在于书店要做出自己的特色,“第一点是精选图书。我们会帮你筛选那些适合你读的书或者版本,筛选之后就经过了一次把关。另一个就是通过沙龙活动,这是书店的特色。还有就是会做一些周边产品,跟书相关的衍生品,提高利润率。衍生品包括笔记本、瓷器、笔、明信片,这些都可以归结到创意产品这个区域中。”
  在记者的采访中,书店从业者坦言开书店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免税等扶持政策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书店命运。身处困局的他们唯有一边坚守,一边摸索更具盈利能力的发展模式,以期在一场“寒冬”之后能够“回春”。本报记者 陈俊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