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故宫筒子河无"棒核儿"踪影 光洁冰面成拍照背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去年3月1日,本报曾以《筒子河捞出“棒核儿”万余根》为题,曝光了故宫筒子河冰面堆积垃圾的问题。上周末,记者再次来到筒子河现场采访,此时,筒子河冰面光洁如镜,再无“棒核儿”踪影。
  现场 光洁冰面成拍照背景
  京城渐暖,故宫东华门外,游客川流不息。不少参观完故宫的游客,出了东华门后向南,选择以角楼和筒子河及对岸的灰墙民居为背景拍照留念。“这冰面还有河边的住宅多漂亮,这才是我梦里的北京城。”说这话的是来自台湾的游客孙犁,她以筒子河为背景拍摄了很多别具京城韵味的照片。
  可就在去年,故宫东华门外南侧一段的筒子河,由于被扔进了数万根“棒核儿”(玉米芯)而遭到游客嫌弃。“那时这段河面简直惨不忍睹。”任职于某旅行社的导游高枫每三天就要带团到故宫来一次,她亲眼目睹,不少游客向筒子河内丢弃“棒核儿”和糖葫芦签子、塑料袋等垃圾。 
  “拦都拦不过来。”负责东华门外环境卫生的环卫工老赵说,“上午11点钟和下午1点钟的旅游团队经过后,冰面上就多一层垃圾。”对丢入河内的垃圾,老赵毫无办法,因为河面上薄薄的冰层根本无法承载捡拾垃圾的环卫工。另外,由于冰面较低,用长杆子等工具也够不到垃圾,环卫工们无法在岸上打捞。
  “今年就好多了,河面上没有了树枝树杈等自然杂物,向河内冰面上丢垃圾的游客也少了。”和老赵同班的陈师傅拉着记者仔细查看了靠近东华门的筒子河冰面,上面只有少量的烟头、竹签,塑料袋、“棒核儿”等大块垃圾不见了踪影,从远处看去,冰面光洁如镜。
  游客 垃圾袋随身装
  对于去年筒子河冰面堆满“棒核儿”的情景,住在附近的居民还历历在目。记者找到去年曾接受过采访的退休老教师许平,他告诉记者,自打媒体曝光了筒子河冰面堆垃圾的事儿以后,游客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不少。
  天马旅行社的一位导游告诉记者,他们看到媒体去年关于故宫筒子河的报道后,加强了对游客的教育和劝阻。“进入故宫前,我们都劝游客不要购买煮玉米、糖葫芦等食品,因为边参观边吃东西本身就不文明,还容易产生大量垃圾。”
  在故宫外一处游客下车点儿,记者看到,青岛中青旅的一位领队在带领游客进入故宫前专门广播了文明参观的注意事项。“故宫是大家的,谁也不希望看到故宫内外堆满垃圾对不对?请大家把垃圾放入我们发放的袋子里,回到车上再统一丢弃。”话音刚落,这位领队就开始逐个向游客发放垃圾袋。
  在神武门前,记者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在等车时从包里掏出了香蕉皮、食品袋,离着老远就扔向垃圾桶。可食品袋太轻,中途掉落在地面上,但这对情侣却像没看见一样扭头离开。在一旁,一位头戴“夕阳旅游”字样帽子的老太太弯腰捡起了掉在地上的垃圾,走了几步扔进垃圾桶。
  “垃圾都扔在地上,咱这马路就变垃圾场了!”捡起垃圾的游客叫崔凤娇。她告诉记者,在家里她就爱干净。但对丢垃圾的小情侣,她没过多指责,“可能是他们走累了。”
  管理方 添船增人忙保洁
  故宫从去年开始增加了保洁的设施、设备和人力。故宫博物院有关负责人马国庆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筒子河清洁,故宫方面专门购置了电瓶船,与原有的机动船配合及时打捞河内垃圾。“前段时间冰面开了一阵,我们放船下去,用两边拉纤、中间用镐破冰的办法下河打捞了杂物。”
  今冬又是暖冬,冰面冻不实,上不去人,很难及时清理落在冰面上的杂物。故宫特意在初冬河面结冰前,提早清理了筒子河两岸的树枝、杂草,减少了杂物掉落河中的可能。
  市政部门负责人表示,除了加大保洁力度外,他们还专门根据游客的习惯,在游客停留较多的地方增设了临时垃圾桶,以便游客及时处理随身的垃圾。“虽然垃圾清运量、清运次数增加了,但路面、河面整洁多了。”
  东城、西城的城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故宫地区的管理力度。在东华门外,停车管理员告诉记者:“卖煮玉米的商贩已经好长时间没露面了,这个冬天东华门附近连卖糖葫芦的都没有。”从源头减少垃圾,现在已经看到了效果。 本报记者 王东亮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