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舌尖2》引“口水”效应 撬中国纪录片产业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新社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舌尖2》引“口水”效应撬zhongguo纪录片产业化 
  中新社记者 应妮
  《舌尖上的zhongguo》第二季(下简称“舌尖2”)播出后引发的“口水”效应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嘴馋,唾液横流;另一面是吐槽,唾沫飞溅。
  “舌尖2”掀“口水”效应 
  第二季一共8集,首次采取周播形式,即每周五9点的黄金时段首播。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曾透露,《舌尖2》前三集播出的收视率,超越了同时段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成为当之无愧的收视王。
  与此对应的是电商上的购买狂潮。第一集播出的晚9点到12点的三个小时内,有207万人通过手机搜索“舌尖2美食”,晚间9点至11点的短短两个小时内,四川腊肉、北京烤鸭成交3000多份,而这两种食品在《舌尖2》中只出现了短短几分钟。
  同时,各种吐槽随之而来。
  《脚步》中的爬树镜头被指作弊,《时节》里的飞鱼段落被批“抄袭BBC”,《家常》中提琴女孩五年未回老家看望病重奶奶又被吐槽“三观不正”……
  “舌尖2”华丽的表述也成为被调侃对象,片中晒鱼干的解说词是“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网友们如法炮制出“舌尖上的泡面”版,“不同口味的泡面香艳相逢,不仅是味蕾与神经之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也是五湖四海跨越千里的聚首……”
  故事与美食总导演: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面对各种反应,总导演陈晓卿早已宠辱不惊。他对中新社记者坦言,在观众想看什么和想给观众看什么之间,一定会存在一个落差,“这也正是我们在努力探索的”。
  而对故事削弱美食的质疑,他则一言以蔽之,“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事实上,尽管定位于美食的“舌尖1”引来一片赞美,陈晓卿却表示,那只是因为当时也想拍出食物和人的联系,最后表现得不够而已。“我们不想仅仅拍一个做饭的过程,而是想透过做饭来探讨人与食物的关联,这才是更有意思的。”以“吐槽”最多的《家常》为例,片中表现产妇的月子餐,爷爷奶奶做的鲫鱼木瓜,实际上是希望要儿媳妇的乳汁,而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是利于伤口愈合的,谁是亲爹妈当下立现,“这其中的人情滋味特别值得咂摸”。
  他透露,在前期调研中,分集导演带回来的故事不是留守儿童就是空巢老人,有的导演边拍边哭。第一季对食物背后的家庭着墨不多,第二季表现了食物背后有缺憾的家庭和辛酸的现实,“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视而不见吧”。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的理念让陈晓卿可以直面各种“口水”,他说,“无论有怎样的争议,我们知道《舌尖2》更接近理想”。
  《舌尖2》撬动zhongguo纪录片产业化
  《舌尖2》未售先火,两个冠名权一个卖了4300万元人民币,一个是4500万元,加起来近9000万元。而《舌尖2》在海外的版权销售单集价格更是达到6万美元,创下zhongguo纪录片海外销售最好成绩,这个价格已与国际接轨。
  刘文表示,《舌尖2》的营销是从产业化运营和全媒体营销来做的,这次的广告、图书、国际销售、网络销售包括电商销售,已经预示着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正在走向多元化,摆脱了以往只有靠传统媒体的销售的单一的格局。央视26日宣布电影版《舌尖上的zhongguo》即将开拍,让人看到这一品牌的更多可能。
  zhongguo传媒大学zhongguo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如果说《舌尖1》把zhongguo纪录片带进了公众时代,那么《舌尖2》则正在将纪录片引向产业化的征程。前者在表现显见,后者则在表现深层。周播、冠名、插广告等,也在昭示纪录片真正在电视媒体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