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间万象 » 综合动态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物中的猪_圆明园-出土-保利-收藏家-文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网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汉代绿釉陶猪1951年沧县四冢村汉墓出土。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猪两耳前伸,长鼻獠牙,四肢短粗,颈部鬃毛耸立,短尾盘于臀部之上。长38.5厘米,高24.2厘

汉代绿釉陶猪

绿釉陶猪(汉)

  1951年沧县四冢村汉墓出土。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猪两耳前伸,长鼻獠牙,四肢短粗,颈部鬃毛耸立,短尾盘于臀部之上。长38.5厘米,高24.2厘米。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圆明园猪首

圆明园猪首

  圆明园猪首铜像原来摆放在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前。均由zhongguo宫廷匠师制造,但因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故而它们的造型带有诸多西方艺术特色,成为融汇东西方文化的艺术珍品。当时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兽首,分别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十二生肖同时喷水,场面壮观。兽首铜像,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在zhongguo雕塑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铜铸狗首原与另外十一个生肖铜像并列于北京圆明园,但当年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把十二生肖铜像偷走。

  据保利介绍,早在2000年夏天,购回牛、虎、猴三件圆明园国宝后,保利就在寻找其他兽首的下落,此时已知的是猪首在美国。直至前天,保利整整用了3年的时间,从数百条真真假假的线索中,请回猪首。当时保利所知猪首最确切的消息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时,猴首和猪首曾在伦敦同时拍卖过。当时猴首由一位收藏家购走,但由于资金问题,这位收藏家没有再买猪首,猪首则是由一位美国收藏家购走。直到某年春天,才在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找到了猪首的下落。美国收藏家开始并不愿意转让猪首,保利用了半年的时间反复与他协商:“猪首是zhongguo的东西,重新回到zhongguo是它最好的归宿。而且回到zhongguo后会放在博物馆里长期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收藏家最终决定忍痛割爱。

  而此时,恰逢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信德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鸿燊博士来京开会,并到保利艺术博物馆参观。他得知保利欲请回猪首后非常有兴趣,表示愿定向捐赠给保利,但至于究竟花了多少钱,保利没有透露,但表示比当年在香港拍卖会上购买三件兽首的平均价格要低,保利当年分两次购买的三件兽首总价约为3000万港币。

 

猪首人身俑

猪首人身俑

  新疆地区出土大型生肖俑的墓葬,迄今仅此一例。也不同内地墓葬那样,集十二生肖俑于一墓,这种现象恐别有含义。此两件生肖俑,形象逼真,衣纹流畅,彩绘精致,别有一番情趣。

 

黄釉猪形器

黄釉猪形器

  猪形器,隋唐大运河出土文物。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还有猪纹陶钵,为我们展现了6000年前浙江野猪的真实面貌。陶钵口边长21.7厘米,口边宽17.5厘米,底边长15厘米,厚约1.1厘米。猪的腹部有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长条形的腹部微微发鼓,身刻圆圈纹和叶纹。猪的鬃毛簇立,小尾下卷与身腹上的图案混为一体,相当协调。这种艺术处理,充分反映了河姆渡人艺术构思的奇特和审美情趣的淳朴。从这个猪的刻绘造型,表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绘制的笔法也十分简练,不仅猪的形象逼真,而且神韵天真。所以说它是一件朴质的实用器,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的艺术品。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原始绘画艺术和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饲养猪的模样等提供了实物数据。

 

铜猪尊

铜猪尊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

 

西汉白玉猪

西汉白玉猪

  在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生者佩一只玉猪,标志着自身的富有;死者携玉猪而去,恰似带走满身财富。这件西汉白玉猪,长10.2厘米,宽2.6厘米,高2.9厘米,重0.13千克。双目圆睁,平视前方,嘴巴前伸,屈腿缩颈,拱身伏地,尾梢卷起,活灵活现,显得十分可爱。说起这件文物,还有一段小故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茂陵就在全国劳模、研究员、馆长王志杰的努力倡导下,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遍布整个文物保护区的群众性文保小组,男女老幼踊跃交献文物,成为当时一大时尚。这件文物就是1971年3月15日这天,王志杰到大阜小学作完文物保护报告后,该校学生杨银升放学后,主动动员爷爷陪同他一起来馆里交献的。

 

清代滑石猪

清·滑石猪

  滑石质地,圆雕。猪呈匍匐状,长嘴,圆眼,双耳紧贴于脑后,通体采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动物的骨骼、肌肉和四肢,尽显浓厚的生活气息。

 

汉代青玉握住猪

汉代青玉握住猪2

汉代青玉握住猪1

  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玉猪,晶莹润亮,浑圆可爱,紧握手中,圆一个把财富带走的梦。

  zhongguo人对玉器情有独钟,古人认为玉器集日月山川之精华,佩带可以辟邪,殓尸不腐。于是,古墓中的主人身穿玉衣,口含玉含,鼻子耳朵有玉塞,手握玉握,用玉武装全身以求尸体不朽。其中玉握通常作成猪的形状,在河南省巩义博物馆里就陈列着一件玉握青玉猪。

  这件玉握青玉猪出土于巩义的汉墓中,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形状大小正好与墓主人的手形相吻合。在zhongguo玉文化中,玉猪几乎集中于汉带,绝大多数以玉握的形式出现。工匠们在长条圆柱形的玉料上加琢简单线条,寥寥几刀、遒劲有力、挥洒自如,便把一截玉料雕成一头可爱的肥猪,令人拍案叫绝,这便是汉代最著名、最擅长、最典型的“汉八刀”。这件青玉猪长11.4厘米,宽2.2厘米,高2厘米,长身、长吻、尖耳,屈肢俯卧,体态肥壮,憨态可掬。玉质白中泛青,晶莹温润、雕刻精细、线条流畅,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显示了汉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

  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新石器时代死者手中握着兽牙,商周时期死者多握几枚贝币,到了汉代墓葬中流行玉握玉猪。玉握为何要作成猪的形状呢?单看这个家字,宝盖头下一个“豕”(音史)字,“豕”在古汉语中指猪,看来猪是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们考证,从原始社会起,猪就是主要的家畜,是财富的象征。我们发掘原始社会的墓葬时发现,原始人有随葬猪头数目的多少,来显示墓主人财富多寡的风俗。汉墓中玉握为猪的形状,表示财富伴随死者而去,猪被选作形式作成玉器,可见当时被人珍视的程度。

  zhongguo有八千年的制玉历史,形成独特的玉文化。这件青玉猪让我们了解到汉代的丧葬习俗、文化信仰以及源远流长,是一件不可多得文物珍品。

 

猪尊

猪尊

  猪尊,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113号墓出土。

 

琥珀猪

琥珀猪

  魏晋时期文物琥珀猪。

 

褐釉猪、黄釉猪

褐釉猪、黄釉猪

  时期:唐。颈部、背部高高隆起,头大身子小,相貌略显凶悍……记者在洛阳博物馆见到褐釉猪、黄釉猪这两件文物时,很难将它们同温顺憨厚的家猪联想到一起,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丛林里凶猛的野猪。

  在古代,猪的颜色也和现在以粉色、白色为主不同,大部分是褐色、黑色。杜甫在《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中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指的就是猪,可见当时猪的体色非常深。

 

马家浜文化陶猪

ÉϺ£áÂÔóÒÅÖ·²©Îï¹ÝÎÄÎï¹Ù·½Ìṩͼ

  崧泽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陶猪憨态可掬。

 

荆州熊家冡出土猪形酒具盒

荆州熊家冡出土猪形酒具盒

  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是一件极富生活气息的艺术精品。全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为一猪首,浮雕猪嘴,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外壁皆以黑漆为地,绘以红、黄、银灰、棕红各色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宴乐、狩猎场景。内壁上红漆。它整体浑圆肥胖,身长超过50厘米,身围直径超过18厘米,格外憨态可掬,是楚国髹漆木雕风格实用器物的代表作。古楚人对猪多有好感和善意。在出土的古代楚地绘画中,便有楚人在出行中带猪随行的场景。这说明猪在当时肯定不会是人们心目中需要避而远之的异类,而是一种含有礼俗意义和亲合力的生灵。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宠物”的功能。也有学者认为,带猪出行,或许只是某个个人的爱好。

 

清·猪

  清代安徽画家姜渔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