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明清笔记小说里的“士子甲”与“美姝乙”_士子-历史-江南-明清-秦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书局1912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2010年岁末,我与几位朋友结伴休假,去看看明孝陵和秦淮河,顺便为“明清江南士林文化传播力”的研究课题找些灵感。明孝陵坐落在旧都南京东郊的钟山,虎踞龙盘,青山密

2010年岁末,我与几位朋友结伴休假,去看看明孝陵和秦淮河,顺便为“明清江南士林文化传播力”的研究课题找些灵感。

明孝陵坐落在旧都南京东郊的钟山,虎踞龙盘,青山密林。记得那天天气不错,阳光透过林间照射下来,形成斑驳的投影,就仿佛历史的沧桑。甬道虽到处留着残痕,但威严犹在。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治隆唐宋”御碑,让人感慨万千。这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谒陵时所题。据说康熙到达下马坊后,徒步走入陵园,在陵宫门口突然停下,弯腰行三跪九叩之礼。康熙此刻的心情一定相当复杂,因为他的做派,与其说是对前朝太祖的敬仰,不如说是对江南文化生态的担忧……

“治隆唐宋”御碑

下山路旁小憩,我心生诗意,得五言一首:

枫红叶染霜,帝庙映斜阳。

觉寺贫僧起,堂皇大明扬。

谁隆唐宋治,尽话世间凉。

神道几多载,依然一梦乡!

下午转道秦淮,先看了江南贡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曾留下无数古今乐道故事的地方。在2015年初出版的拙著《浮世的晚风》中,我写下这么一段:

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安静地坐落在原处,不过已经成为博物馆了。留存一小部分供参观的考试号舍,让后生小子顿生遐想: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初就是从这样逼仄的“鸽笼”里走上历史舞台的吗?

选定当晚留宿在河边的状元楼酒店,晚饭后,几位朋友又一起相约秦淮。寒风瑟瑟,灯火阑珊,行人稀少,昔日的风流早被岁月雨打风吹去,几乎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留在了故纸堆里。回到酒店,温柔的灯光照映着客房内一些仿古陈设,泛着幽幽的光泽……我忽然有些穿越,仿佛一位经历了人生搏杀的士子,在易代离乱后故地重游,遂感慨良多,又得七言一首:

西风瑟瑟落京州,书卷轻移第一楼。

夫子庙前寻圣影,秦淮河畔觅灯舟。

金榜贡院依稀在,亭馆佳人何处求?

王谢堂前春去也,空抛岁月枉封侯。

比起先贤,我们这一辈的旧学底子甚至连汗颜都不敢说,这当然有时代变迁的原因。这次旅行完全是兴之所至,说不上田野调查,却促使我开始系统翻检和阅读这一时期的名士诗文集及史料笔记。

“明清江南士林文化传播力”研究,源于对明清江南士林为什么特别强大的发问。而“如此强大”的士群体在急剧转型的时代为什么束手无策?而束手无策的抗争又为什么竟用“无计花间住”式的俗套来表达呢?宏观史或思想史的著述已经十分丰富,那么,能否找到一个可读性很强的横断面来叙事,并用不同于“高头讲章”的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思索的魅力,又能面向市场吸引读者呢?

梳理从解读“明清江南士林精神”开始。在之前出版的几本拙著中,我反复表达了一个观点:由于历史上士林分化相当严重,因而造成了阶层群体叙事的复杂性。但明清之际士林大面积“醉卧花丛”的现象表明,一种有历史脉络可寻的风气已经形成,按《明史》的说法叫做“大雅之道微矣”。这是正史记述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康海事略时的慨叹。

由“士”而“仕”,最后又被zhengzhi打发回去。重新去掉了“人”字,却连原来的“士”还不如。我在记述康海时也不免感叹:“士林讲究人品,而zhengzhi只有输赢。”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类“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再顽强的精神圣殿也将逐渐崩塌。累积到末世,必定会来一个天崩地坼的了断。可见,士林精神的式微首先是因为zhengzhi的黑暗与堕落。

把叙事逻辑厘清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叙事。早有先贤认为,正史基本就是zhengzhi史。但我的兴趣在于,如何从社会日常视角即到普通士子的生活中去获知zhengzhi?这就需要大量阅读先贤留世的诗文集和爬梳称为“野史”的史料笔记。对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件自找麻烦的活儿。所以在把士姬交往这一截面向“广度与深度”拓展之前,我先选取了“江左三大家”“复社四公子” 这样的名士案例,尽管钱柳、冒董、《桃花扇》这类情感大戏知名度颇高,但勤能补拙,细心爬梳,依然可以有所创意。

如何叙事还有一个文本叙述技术层面的问题。钱谦益曾有言:“变史家为说家,其法奇。”“寓史家于说家,其法正。”这是不同于正史的叙述方式。“奇”即创意,“正”即正道,同样可以写出品质纯正的历史作品来。而我的想法极其纯朴,不管怎么写,总要让像我一样喜欢阅读历史的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懂。

事实上,《浮世的晚风》出版后,确实收获了不少公开评论。学者、朋友和读者的品读,对我无疑是一种鞭策。我便延续《浮世的晚风》对“历史横断面”的叙事逻辑,并继续选择一个有可读性的叙述框架,试图以“广度与深度”进一步积聚起研究课题的厚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既是《浮世的晚风》续集,也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既是我阅读积累的过程,也是追寻一种逝去文化精神的过程。

与名士不同,这本小书中的大部分士子美姝早已封存在了落满尘埃的故纸堆里,他们只是历史的配角,甚至只是“士子甲”和“美姝乙”,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在历史的抉择关头,他们同样显现了人性的力量,或许,他们才是“历史真相”的书写者。

据说,宋以前的史料可以读完,但明清的史料笔记肯定读不完的。我对明清之际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心,每每灯下掩卷,总想再选择笔下他们中的某一位来一场穿越式的交谈,这个人会是谁呢?他为什么会在历史关头选择这样的活法?而这样的活法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历史的宿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