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它与马踏飞燕齐名-背后故事让人泪目_小牛-大牛-老虎-墓葬-祭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壹号收藏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1960~1970年间,中国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了“马踏飞燕”,二是云南李家山出土了“牛虎铜案”。从此这一北一南,

 

1960~1970年间,

zhongguo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

一是甘肃武威出土了“马踏飞燕”,

二是云南李家山出土了“牛虎铜案”。

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

誉满神州,轰动世界,

并有“北有马踏飞燕,

南有牛虎铜案”之称。

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马踏飞燕大家听说的比较多,但“牛虎铜案”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件器物呢?

仔细端详这件铜器,不少人脑海中一定会冒出类似这样的感人故事:一只要饿昏了的laohu碰上了落单的大牛和小牛,饥肠辘辘的laohu一直虎视眈眈小牛,并发起了攻击,大牛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将小牛藏在身下,而自己却被laohu抓住动弹不得......这是一个血腥的瞬间,母牛虽有一对可以刺穿laohu的牛角,但还是隐忍着护住肚下的小牛。

事实上,这件牛虎铜案是是滇国的一件祭器,无论从力学或美学角度看,均几近完美。古代祭祀的礼器,又可以称作“俎”,在祭祀活动中用来放置肉、酒、水果等祭祀品,但是这些俎大多长成这样: 

这件牛虎铜案不走寻常路,造型十分别致,自然吸粉无数。

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着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laohu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 

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zhongguo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而它传递的信息更是发人深省:

zhongguo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像那头被laohu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laohu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牛虎铜案似乎也反映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理念。弱小动物被强大动物吃掉,不适应生存环境的动物被自然界淘汰。看起来似乎很残酷,但它却反映了生态平衡的理念。 

那么这件青铜器是如何发现的呢?

20世纪60年代,云南省江川县的一些农民在李家山挖出一批古代文物,后来被证实这些文物来自2000多年前的古滇国。古滇国是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起的王国,疆域主要在今天滇池一带。 

一直以来,古滇国都非常神秘,历史上,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滇国有少量的记载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文字资料了。为了寻找这个消失了千年的古国。文物工作者开始对李家山滇池墓葬进行考古发掘,不久就发现,在李家山附近分布着近百个古滇国墓葬。

197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对李家山24号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包括牛虎铜案在内一批丰富的随葬品。除了青铜残片之外,这些器物都造型精美,而且可以和50年代挖掘出土的滇王墓相媲美。但在墓葬中并没有找到墓主人的蛛丝马迹。一年后,牛虎铜案得到复原,牛虎铜案重达十多公斤。 

《左传》中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戒”,在zhongguo古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和祭祀。祭祀礼器往往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像牛虎铜案这样的礼器,绝不是一般贵族可以拥有的。因此有专家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位王室成员,也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滇国,牛是财富的重要标志,吃牛肉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古滇族人认为公牛是传承生命的种子,是他们民族繁衍不息的象征,十分珍贵。

透过牛虎铜案,

我们不难看到战国时期古滇国人民

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

也看到了当时青铜技艺的精湛。

因此,不论从设计还是制作上,

牛虎铜案无不闪耀着古人的智慧,

不愧为天下无双的国之瑰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