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寒露至-不妨去和各朝人吃个火锅_火锅-鼎鼎-成了-清代-吃火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今日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正式和秋天道别了。寒露既至,聚珍君提醒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饮食温润哦。今儿天冷,我们不妨就穿越回

今日寒露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正式和秋天道别了。寒露既至,聚珍君提醒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饮食温润哦。今儿天冷,我们不妨就穿越回古代,和古人一起吃个热腾腾的火锅。

【商周】“击钟列鼎”,围坐而食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跟火锅有些相似的器具。商周时青铜文明发达,人们制作出了一种“鼎”,这种“鼎”上下分两层,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烧炭火。史书《韩诗外传》中就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后分食。

在商周的“鼎”之后,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鼎鼎”,“鼎鼎”相较于“鼎”升级了一大步,可以调五味了。调五味是将几种食物混合,融合各种食材的味道,这样菜肴会更加鲜美。对此《战国策》就记载道:“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鼎。”

【三国】五熟釜是鸳鸯锅的鼻祖

三国时期,火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当时魏文帝曹丕喜欢用一个叫“五熟釜”的炊具来煮东西,这种炊具分为五格,能同时煮多种食物。五熟釜和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鸳鸯锅的鼻祖。《三国志》有载道:“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南北朝时期,火锅使用“铜鼎”,“铜鼎”也是现代普遍流行的火锅。

【唐代】“暖锅”出现,流行“菊花火锅”

唐朝时期,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动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唐朝时期还流行着一种“菊花火锅”,这种火锅是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为火锅增色添香加味,相传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在唐代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宋代】最初吃法取名“拨霞供”

在宋代之前,关于火锅的记载大都是关于器皿的,真正有记载吃火锅之事的是宋朝《山家清供》,即“拨霞供”。

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林洪想烤来吃,止止师告诉他:“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按照止止师的方法涮熟果然好吃,感觉非常愉快,立即给这种吃法取了“拨霞供”的美名。

之后火锅就演变成了各种食物皆可以一起涮食。

【明代】吃火锅意在养生保健

明代吃火锅,则有了现代特讲究的保健养生的概念。明代宋诩所撰的《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卷三)“生爨牛”条,提供了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如果放鲜笋、葱头之类,最好是先煮熟,涮羊肉的方法与涮牛肉一样。

明代洪武元年火锅器皿也比较简单。建国初期,朱元璋比较节俭,金银器很少,金银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

【清代】成了宫廷御用佳肴

到了清代,各种火锅盛行于世,主料也由牛羊兔等纯肉类发展为鱼肉菜蔬应有尽有。像东北民间盛行的“野意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富者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蟹子肉或食饺。”

清代民间还出现了以“羊肉火锅”驰名天下的正阳楼,和以“一品锅”而名声大噪的聚宝盆饭店(他家还有“什锦锅”、“菊花鱼锅”、“白肉锅”……)。据《清稗类钞》中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人们“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火锅在清代就已经彻底征服了广大老百姓。

清代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还成了宫廷里的一道御用佳肴。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极其喜欢吃火锅,他外出游历,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火锅。他不仅在外爱吃火锅,在皇宫内也离不开火锅。

据史载,乾隆四十八年的正月初十,他就在宫里办了530桌的火锅宴。在乾隆退位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元年,他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共办火锅1550桌,赴宴品尝者多达5000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