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唐朝人为何谈“虎”色变?_唐朝-西魏-称呼-独孤-宇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史砖家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细心地读者在翻阅唐朝人的作品时,无论是官修史书还是诗词歌赋,通篇都看不到一个“虎”字,作者若需要提到此字,也会很巧妙地用别字或别称来代替,让人很是不解。之所以如

细心地读者在翻阅唐朝人的作品时,无论是官修史书还是诗词歌赋,通篇都看不到一个“虎”字,作者若需要提到此字,也会很巧妙地用别字或别称来代替,让人很是不解。之所以如此,其实并非唐朝人真的害怕laohu,而是因为有一位帝王的名讳中带有“虎”字,按规定需要避讳。这位帝王,便是被追尊为唐太祖的北朝名将李虎。

按照正史记载,李虎是西凉开国之君李暠的五世孙,从祖父李熙开始定居于塞北军镇武川,世代担任北魏幢主(类似于百夫长)。李虎少时倜傥有大志,擅长骑射,为人轻财重义、雅尚名节,虽然也喜欢读书,但从不寻章摘句,因此深得镇守关陇的名将贺拔岳器重。李虎在贺拔岳军中效力多年,因屡立战功,渐渐升迁至左厢大都督,经常被委以内外军事重任。

李虎

534年,贺拔岳在高平召请侯莫陈悦会面,准备讨伐灵州刺史曹泥,结果却被侯莫陈悦杀害。主帅既死、群龙无首,诸将谋议拥戴夏州刺史宇文泰为主帅,李虎反对无效,便逃奔至荆州,劝说贺拔岳之兄贺拔胜接管军务,结果遭到后者的婉拒。李虎无奈重返关陇,投靠在宇文泰帐下,而后者也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

李虎归顺宇文泰后,跟随他讨伐侯莫陈悦、曹泥等叛dang,顺利地稳定关陇局势,不久又拥立逃难至此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从而组建起西魏政权。与此同时,权臣高欢在关东拥立宗室元善见(孝静帝)为帝,建立东魏政权。不久,元修因与宇文泰争权被du杀,后者随即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

宇文泰

大统三年(537年),文帝为奖赏李虎的功劳,赐鲜卑姓为“大野”,并封他为陇西郡公、柱国。同时受封者,还有独孤信、杨忠等七人,后世称之为“西魏八柱国”(“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见《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此后14年间,李虎多次参与对东魏的战事,并因功官至左仆射、太尉,堪称帝国的“顶梁柱”。李虎因与名将独孤信关系亲密,便让其子李昞娶独孤信第四女为妻,之后生下一子,便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与此同时,独孤信的第七女独孤伽罗则嫁给杨忠的长子杨坚,而杨坚正是后来的隋文帝。

唐高祖李渊

大统十七年(551年)五月,李虎因病去世,享寿不详,爵位由其子李昞承袭(李昞在北周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建立后,皇帝因感念李虎的功绩,便追封他为唐国公(“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引文同上),并由李昞承袭。

唐朝建立后,追尊李虎为太祖,并下令臣民避其讳,但凡含有“虎”字的人名、地名、官名等,都要用别字代替,或者进行缺字处理。比如,在唐朝的官修史书《晋书》、《隋书》中,后赵武帝石虎被写作“石季龙”,隋朝名将韩擒虎被写成“韩擒”。又比如,“虎牢关”被改称“武牢关”,“虎牙将军”被改称“武牙将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唐太宗

既然不许称呼“虎”字,那么“百兽之王”laohu该怎么叫?别担心,古代人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唐朝人在称呼laohu时,或者使用“兽”字来代替,或者用鲜卑语“揜于”(比如《周书》在描述隋文帝之父杨忠打虎这段史实是,便用“揜于”来代替“虎”字)来指代它,从而顺利地解决了称呼的难题。

而在民间,则称呼laohu为“大虫”,虽然这称呼在远在东晋时期便出现(东晋文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写道“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但在唐朝时才得到真正地普及,并且在唐朝灭亡后很长时间里,都在使用这个称呼。

唐朝民间laohu为“大虫”

由于避讳“虎”字,从汉朝时期便出现的马桶-“虎子”(“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见《西京杂记》),在唐朝便被改名为“马子”或“兽子”。而这种叫法在后世被继续沿用,直到今天被改称为“马桶”,这也算是跟李虎的名字有关的一则趣闻了。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周书》、《北史》、《资治通鉴》、《西京杂记》、《搜神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