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婴幼卫保 » 健康教育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特需医疗叫座也要叫好_门诊-医疗服务-医疗-医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当前,几乎所有三甲医院和大部分二甲医院都开设了“特需服务”,但多年来有关特需医疗“占用基础医疗资源”“背离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而今,一些城市正在收紧特需医疗,一些城市却在放开,特需医疗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存废之争”备受关注上世纪80年代,鉴于当时我国缺乏面向高端人群服务的医疗机构,部分公立医院开设特需医疗部或国际医疗部,主要针对外宾或高干等人群。时至今日,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已经没有“门槛”,普通人也有了花钱就能看上大专家的机

核心提示:特需医疗叫座也要叫好-特需,医疗,医院,医疗服务,门诊,服务,患者,专家,私立,社会,双轮,政府,北京,资源,三甲,医保,医疗机构,定价

当前,几乎所有三甲医院和大部分二甲医院都开设了“特需服务”,但多年来有关特需医疗“占用基础医疗资源”“背离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而今,一些城市正在收紧特需医疗,一些城市却在放开,特需医疗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存废之争”备受关注

上世纪80年代,鉴于当时我国缺乏面向高端人群服务的医疗机构,部分公立医院开设特需医疗部或国际医疗部,主要针对外宾或高干等人群。时至今日,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已经没有“门槛”,普通人也有了花钱就能看上大专家的机会。

目前,特需医疗主要分三类:一是特需单元,即提供全套特需服务的特需病房、高干病房、国际部等;二是特需技术,包括专家门诊、点名手术、加班手术、特别会诊等;三是特需服务,包括导医服务、全程护理、特殊病房等。由于我国相关文件中并未对特需医疗做出明确界定,缺乏有力的指导规范,各地、各医疗机构中特需医疗的具体操作不一,备受诟病。

一种声音称,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价方式(医院自主定价、比普通号贵好几倍),容易诱导医院逐利,违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另一种声音称,公立医院将一部分优质资源从公共医疗中“挪作他用”,使原本稀缺的医疗资源更难满足公众就医需要。还有人认为,公立医院办特需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办医发展,不利于发挥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供求优化配置。

2014年,北京卫生主管部门曾表示要取消特需医疗,引发了人们高度关注,但一直没有实现。不久后,上海很多公立医院开始“剥离”特需医疗,并规定专家不允许只看特需门诊。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不过最近报道,北京、青岛、郑州等地公立医院特需门诊开始实行自主定价。一路走来,特需医疗的处境似乎有些尴尬。

患者:多花点钱总比看不上病强得多

记者采访发现,在大型三甲医院普通门诊量“饱和”的情况下,特需门诊确实是患者们顺利看上病的“备选方案”,即使价格不菲,也依然供不应求。“多花点钱总比看不上病强得多”,这是大部分人对特需医疗的感触。

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消化科,患者张山(化名)告诉记者,他体检查出少见食管病,便来北京找大专家确诊一下,可等了两周都没挂上号。后来,他去特需门诊试了试,跑了两次后,就挂上了号。在特需门诊看病过程中,有护士一对一全程陪护,做检查也更舒适和私蔽;都是大专家问诊,十分耐心细致,没有三言两语就“打发”他。在他看来,这300元的挂号费花得值。

同样是特需门诊,在北京某肿瘤专科医院却是另一番景象。王先生的母亲乳癌复发,已经跑医院快两周了,却一直挂不上专家号。“我们特意来现场挂特需号,结果还是要先预约再看病,又等了一周多。”王先生抱怨说,挂普通号也就80元,800元这么贵的特需号却没有“特需”待遇,候诊区很吵,空间狭小,做超声要双倍收费,还不能医保报销。另一位患者则表示,他是某专家的老患者,只因这位专家现在不出普通门诊了,常规复查、开药也不得不挂特需号,实在有些没必要。

专家:现阶段有必要存在,未来将会取消

特需医疗该不该取消?学界、业界的观点各不相同,但专家们有共识:现阶段,公立医院特需医疗仍将存在,随着社会办医的崛起,特需医疗将退出历史舞台。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特需医疗不能取消,但要取消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

从公平角度来讲,每个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但医疗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本身是需要付费的。有些人希望就医环境好一点,也愿意为之付出一定代价,就会产生价格区分。这种现象客观存在,特需医疗有其合理性。但从全球经验来看,特需医疗需要“公私分明”。比如美国、印度、巴西等国的高端医疗部分都是在私立医院,向经济收入较高人群提供。公立医院既然属于公益性质,某种程度上具有政府服务的普及性,只要是政府出钱的医疗服务,就不应该享有特殊的高端医疗,需要将其剥离开来。

当然现实中也有两个尴尬的问题。第一,我国公立医院虽然“公立”,但并非政府全额拨款,有一定经营创收压力。第二,虽说特需服务由社会办医机构承担更为科学,但我国公立医院的规模、数量、人才资源、服务能力、发展程度和社会认知度等均远超私立医疗机构。如果民营医院缺乏优秀的医疗人才,仅仅是微笑服务、环境干净,想要搞特需医疗、高端服务,在综合服务能力上与公立医院还有不小差距。在美国,“最佳医院”排名前列的都是私立医院,如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麻省总医院,国外优秀的医疗人才聚集在私立医院,而我国则截然相反。想让人才向私立医院聚集,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配套措施。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原副院长周生来:当前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的发展是畸形的。

医疗服务本身具有“趋高性”特点,特需医疗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掌握着优质的医疗资源,满足了部分人群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但也要看到,并非每个患者都需要特需医疗。在公立医院特需门诊中,小病也经常来挂特需号,占用了本就紧张的公共医疗资源。因此,公立特需医疗自主定价是好事,让作为医疗市场主体的公立医院,按照市场规律需求运转,拉开特需号和普通号价格区分度,有利于将医疗资源配置更加精细。

当前,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发展是畸形的、不健全的。某些医院热情高涨地大办特需医疗并非好事,应限制规模。积极扶持社会办医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围绕中高端医疗需求,将商业保险多样化,医保支付更完善,才能避免公立医院畸形发展。当社会办医蓬勃发展起来,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必然回归它应有的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服务指数研究所研究员曹健:医疗仍需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特需医疗发展至今,确实“叫座不叫好”。当前三甲大医院患者很多,几百元的特需号未能起到患者分流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综合来看,公立医院发展特需医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权宜之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市场化改革后,在政府财政补助不到位的情况下,才允许公立医院设立特需医疗服务。目前,在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及部分试点城市取消耗材加成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的一种经费补贴来源,能为普通门诊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援。因此,立足国情,面对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尚需通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逐步缓解。▲(高 阳)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