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恭则寿(浅释《带铭》)-关振军_儒家-论语-孔子-格物-



核心提示: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的《行气玉铭》曾引起气功界的高度注意。经考证,大家公认玉佩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上面的45字铭文是先秦行气功法。它表明了当时的气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无独有偶,战国时期还有一篇铭文——《带铭》。其全文是“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寥寥十一个字,记述了十分丰富的气功内容,其中“恭则寿”,一语堪称儒家养生之纲。它是中华气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目前,还未见系统研究《带铭》的论文。本文谈谈个人的肤浅见解,以求抛砖引玉。一、文

原题:恭则寿(浅释《带铭》)-关振军
词频:儒家,气功,修炼,修身,格物,孔子,礼制,论语,史上,慎独,铭文,功夫,孟子,恭敬,功法,它是,研究,精神,杂念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的《行气玉铭》曾引起气功界的高度注意。经考证,大家公认玉佩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上面的45字铭文是先秦行气功法。它表明了当时的气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无独有偶,战国时期还有一篇铭文——《带铭》。其全文是“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寥寥十一个字,记述了十分丰富的气功内容,其中“恭则寿”,一语堪称儒家养生之纲。它是中华气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目前,还未见系统研究《带铭》的论文。本文谈谈个人的肤浅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献小考


《带铭》出自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历代诗歌选集——《古诗源》第一卷“古逸”。沈德潜自注,《带铭》选自西汉礼学家戴德选编的《大戴礼》。在古代,铭是刻在器物上的一种文体,或用以自警,或称述生平功德。


《带铭》从其所用的文字(恭、慎、戒、火)及“恭则寿”等命题来看,它当在儒家学说产生之后。春秋时期已有“恭士”一词。西汉刘向《说苑》载,“鲁有恭士,名日机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用这段话做《带铭》的注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由此可以推论,《带铭》是恭士修身的铭文,因此不可能产生在诸子之前,而应产生在诸子百家学术纷争的春秋战国之际。


二、《带铭》释译


《带铭》:“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


对这三句话十一个字当如何解释呢?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未逐字作注,仅曰:“语极古奥,恭则寿所谓威仪定命也。”沈之注与西汉《韩诗外传》所云“在下无礼,不免于刑”大意相同,都认为《带铭》是在宣扬封建礼教。这样从字面上理解无可厚非,但这种解说,乃挂一漏万,远远没有触及《带铭》的实质性内容。


本人经过十年的研究,认为《带铭》是一则先秦时期儒家气功修炼的格言。


要弄清《带铭》的真正涵义,关键是对“火灭”两字的理解。有人把“火”理解为古人祭祀时点的火,而笔者以为,《带铭》中的“火”字不是指大自然的火,而是指人“心”,即人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


古代阴阳五行家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五行之位为东、西、南、北、中,人体的脏器与五行有相对应之关系,五脏之气即为金木水火土。古人云肺为金,色白;肝为木,色青;肾为水,色黑;心为火,色红;脾为土,色黄。古代所说的心,不单指心脏,而认为“心之官则思”(《孟子》),是指人脑的思想、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修道真言》云:“人心犹火也,弗戢将自焚”。多欲心动,欲火燃,心难平。民谚有言:“灭去心头火,才能得正果。”《带铭》中的“火”字就是心头火。“火灭”即排除各种杂念,使心平静下来,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气功修炼的调心活动而进入了入静的境界,“火灭”即止念也。儒家气功首要的是涵养道德,“以礼制心”,这才是《带铭》中“火灭”二字的意义,弄清了这一点,下面的九个字就顺理成章了。


“修容”是何意思呢?修者,调理也。容者,仪表风度也。修容者,修饰容貌端正仪表。就是说通过气功修炼人的面貌也会变美了。古语:“有之于内,必形之于外”,“山有美玉则草木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貌必有好容颜。《庄子》曾引《诗经》中的民歌《鸬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用来形容气功有素者的精神境界及与之相合的外在表现。


《带铭》第一句,“灭火修容”可以理解为儒家的恭士们坚持修身法以礼制心,排除杂念,精神面貌就有极大的改观。他谦逊平和,一派儒家风度,令人敬仰。“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这两句话与“火灭修容”的意思是相符的。


第二句,“慎戒必恭”。先说“戒”字,“戒”是戒律、规矩。儒家修身要求极为严格,其中心内容是一个“仁”字,而达到目标的方法叫做“克己复礼”。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孔子为门人立下了“四勿”之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这是儒家学派最有名的四句格言。


慎是谨慎当心,做事一丝不苟不轻率之心态。儒家修身讲究“慎独”功夫,在独处时能做到遵守规矩一丝不苟。修身者经常不断自觉地按照“礼”的规矩检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故儒家讲究“君子慎其独”。


“恭”字是《带铭》的核心,是儒家修身的根本态度。恭者,敬也,孝敬而有礼。在心为敬,在貌为恭。恭则虚心有致诚之意。古人在总结修炼经验时说,“敬慎二字,通天彻地”。心诚则灵。


既然讲气功,我们还有必要再从医学角度从人的生理学角度,谈谈“慎”、“恭”二字。祖国的传统中医学认为,肾之恐有助于气的蜇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谨慎旳心情。《易•卦辞》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指此种心理状态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防止中气外散,加强炁的收藏。对于强化肾的蜇藏功能大有好处。恭敬也是一种心态,心怀敬意、存恭敬之心有利于精神集中,排除杂念,达到入静境界。“欲入静者先止其念,欲止念者,先修其德。”总而言之,第二句“慎戒必恭”是讲儒家修炼恭士们,必须以恭慎之心自觉严格地遵守孔夫子制定的修身的戒律与信条。


第三句,“恭则寿”。有了前面两句的解释,便知此三字是儒家功法之结晶。这是说坚持以恭字为纲进行修炼,必定益寿延年。


三、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与《带铭》论证


对于《带铭》的解释,笔者之所以敢于确认其为儒家气功格言,得力于近年来学术界对儒家学说研究的新成果。


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儒家学说与气功,发现儒家修养功夫,不仅仅是做人的规范,还是中国传统气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超凡入圣”上品的不二法门。儒家气功创于孔、孟,其属于性功范畴。过去对儒家气功阐发者较少。


儒家学说以“治业”为主旨,而“用业”与“修身”相统一。古人修身治学的方法很多地方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功是相通的。所以研究儒家气功应于儒家修身治学的方法中求之。


人们研究儒家四大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从中体察出,儒家修身功夫,以“养心治气”为目标,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守仁;(2)存诚;(3)格物;(4)执中,以达“中和”(高级的生命境界)。


仁是儒家的核心,所谓守仁者,就守人之本心,即仁慈之心,恻隐之心,并且要勿忘勿助,求收心、放心,而达于“忠恕”。


“存诚”,是儒家修身之法宝,要求人们自省其身,以勿自欺为下手功夫,提倡“慎独”,如《大学》云:“诚于中,而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内向的修养功夫,就是时时处处事事检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是否合于“正心、诚意”的要求。《论语》载曾子曰:“一日三省吾身”。“格物”就是止念,止于至善,去掉一切杂念,而保持心态之平衡。《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与现代气功通过静功开发智能基本一致。


儒学中的“格物”是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儒家所言格物,不仅是格天地之物,更重要的是格心中之物。常言道“人心无已蛇吞象”,人的欲望有如猛兽,必予格之。欲是心中之物,乃意所生,故可格去,做到外物不入于心,内欲不生于心。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名利之前不动心就是止,就是格物。


“执中”,儒家修炼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在平时修炼的过程中,要节制喜怒哀乐悲忧等过分情绪,做到“毋忘、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也就是说做到保持心情的中正平和。


坚持儒家的守仁、存诚格物、执中,就能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而塞天地之间。


通过对儒家气功分析研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带铭》,就可更加清楚地判定它是儒家气功的结晶。请看:“火灭”乃“格物”止念也;“戒”乃儒学之“四勿”、“四毋”也;“恭”、“慎”乃存诚、慎独也;修容乃中和之态也。真心“守一”,心诚则灵,久之“恭则寿”也。


《带铭》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绝非偶然,它是儒家气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必然反映,是儒家功法已经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华气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带铭》在中华气功史上的地位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概括《带铭》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带铭》在历史上第一次郑重表明,人类可以“超凡入圣”延长生命,而儒家气功就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学派,在生活实践中,找到了长寿经验。孔子既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又是儒家气功的实践者。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一生颠簸流离,生活很差,但他坚持儒家功夫修炼,寿命达七十三岁。孟子则活了八十四岁。《带铭》在人类生命科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带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气功史上“性功”已达到成熟阶段,而春秋战国之际的《行气玉铭》,则说明道家的引导术等命功修炼的高超功夫。这两个铭文可以说是姊妹篇,同是中国气功史上的里程碑。它们为中国气功后来的“性命”双修,儒道释融合奠定了基础。


(三)、《带铭》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道德修养与寿命的关系,打开了生命科学的大门。儒家修炼以仁为核心,以恭为形式,格物存诚以达克己复礼,此乃儒家“以礼制外,以仁养内”的不二心法。而仁不仅对社会有益,于自己的生命运动亦大有好处。孔子对“以礼制心”这种修身方法的养生效果十分清楚,明确提出“仁者寿”的命题。《带铭》“恭则寿”是“仁者寿”的具体操作法则。现代科学已证明,涵养道德陶冶情操,对于人的健康有巨大作用。具体于修炼静功来说,“欲入静者先止其念,欲止念者,先修其德”。这是练功的基本原则。


(四)、自孔子创儒家修身法门之后,《带铭》以“恭则寿”一语,开性功修炼以恭字为纲的先河,自此之后两千多年来延续至今,久而不衰。从先秦时儒家主张“以礼制心”,在修炼时实行“外敬而内静”起,汉唐之后,无论是儒,是道,是佛,在其修炼过程中无不贯串“恭敬”之法则。在近代、现代,且不说专门的气功修炼,就是与之相近的武术也沿袭《带铭》之原则。清末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教诲后人:“学太极拳不可不敬”,“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平素要得以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现代武术宗师王芗斋先生,把“恭”为纲的精神融化在武术教育之中,他为弟子制定的《信条与守则》特别强调重义修德,其文曰“举止宜恭慎,如同会大宾,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笔者恩师、著名吴式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教诲学生,学武要“存恭敬之心”,“习武先立德,德立,技艺自会上身”。他讲拳即便是预备式也要求必须做到由敬而入静。《带铭》之精神对中华气功修炼影响之深、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精神状态、道德修养、性格特点对于某些恶性疾病有极大的影响。《带铭》所表达的儒家功法,正是从人的精神入手而达到“仁者寿”的目标。它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