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艺谋才华枯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段时间,暑期档的几部国际大片已经或即将在中国大陆上映,一时掀起观影热潮。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电影观众也从土得掉渣的“黄土地”走向了视野辽阔的“海平线”,继思想意识领域之后,他们在视觉上也经历了新一轮“欧风美雨”的洗礼。作为观众,他们“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比起国内的专业电影生产者,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像我这样70年代出生的人喜闻乐见的“电影配音”艺术已经日渐式微。在新一代电影观众眼里,电影配音差不多已经成了和书法、国画一样古老的传统技艺。也就是说,当面对原版电影的屏幕,除了中文字幕,新一代影迷已经不习惯于其他技术层面的“本土化”努力,随着眼睛与屏幕距离的日益逼近,画面中那些高鼻深目、满口洋文的老外演员,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化背景,也趋于和我们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职是之故,二度创作的“电影配音”,几乎就等于俗语所谓的“拉郎配”了。
    
  当我们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还在“团结一心拿大奖”,像个未出师的学徒亟待领取结业证书的时候,也即是,当那些专业人士迅速堕落为只懂“技术”、不讲“艺术”的匠人的时候,年轻的中国影迷已经迅速发育成熟,他们对电影的熟悉程度和专业理解,正在逼近中国球迷的水平,几乎可以充当这支“中国电影队”的场外教练了。贾樟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位1970年出生的年轻导演,正是看着《黄土地》和港产武侠片长大的铁杆影迷。抑或说,他是一位从看台上径直冲到球场内,并且几度破门得分的球迷。他的成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次“温和暴动”。
    
  2007年的中国电影界似乎十分热闹,相比“百花奖”观众评委“民意”被“劫持”,张钰的“挺身而出”揭发影视圈“潜规则”,以及贾樟柯“炮轰”张艺谋等事件,使当初胡戈“恶搞”《无极》的“馒头血案”已是明日黄花。“炒作”,正在完成由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向专业技术裂变的过程。不管年产量多么惊人,大腕导演和一线明星的光环多么耀眼,我们还是悲哀地看到,中国电影的庞大身躯上,那几部虚张声势的“大片”,不过是点缀在中国电影虚弱病体上的几朵颜色鲜艳的“恶之花”,仅此而已。
    
  若给这些大片来个望闻问切,则几个共同病灶便昭然若揭:一、题材类型单一,几乎都是古装剧、宫廷剧、武侠剧。二、场面奢华,内容贫弱,走技术主义路线使得细节越真实,音效特技越先进,给人的感觉越是“假、大、空”。三、故事结构雷同,无外乎宫廷丑闻,复仇与谋杀,《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克隆”经典后不仅未能“后出转精”,反而“春光乍泄”般地暴露了想像力贫乏之弊,最终成了对经典的“一本正经的恶搞”。四、只有导演,没有演员;只有画面,没有“人”。大片选用的演员阵容不可谓不“豪华”,星光璀璨、大肆炒作之下,票房有了保证,可具体到电影本身,这些以制片人和导演为中心的所谓“导演电影”,使得演技再好的演员也被迫回到“学徒期”,那些粉丝众多的腕儿们大多眼神飘忽,甚至在镜头面前有些不知所措。一部影片如不能让演员真正“入戏”,而只靠导演名头和“烧钱”噱头来提醒观众这是“大片”,则这样的“大片”算是什么东西呢?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的观众都是看着陈凯歌、张艺谋们的电影度过青春期的,他们一度激发过我们对艺术的信仰和热情,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他们又用自己的新作品打破了我们对他们的艺术未来的憧憬。看完《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除了郁闷,无话可说。第二天,我碰巧观看了韩国大片《太极旗飘扬》,强烈的对比竟让我产生了片刻的“民族自卑感”。个人以为,自《英雄》以来,张导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电影投资纪录和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自己每况愈下的纪录。《黄金甲》末尾,王子发动政变,让数万群众演员一起高喊“口令”的场面,让我想起《英雄》末尾,“杀不杀?杀不杀?”的齐声追问。可以说,那种把本该多姿多彩的人物,完全变成一个声道(噪音),一张面孔(假面),一个动作(集体广播操)的思维模式,暴露出张艺谋才华的枯竭。美国《时代》周刊评论道:“这部电影充其量就是过于华丽的花哨场面,不管是电影的主色调还是野蛮情绪的发泄。”看来,老外绝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好“忽悠”。
    
  我们的电影观众,犹如奋力攀岩的探险者,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时,却遭遇了本土电影大面积的山体崩塌。黄金甲也好,黄金花也罢,不过是掩饰精神贫血症的脂粉和花钿罢了,一旦遭遇暴雨洗礼,唯一的可能就是演变成泥沙俱下的“泥石流”,正如“完美的苍蝇终竟是苍蝇”,场面壮观的泥石流终究是泥石流而不是瀑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