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世界军事宝典:《孙子兵法》(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时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研究国学除了讲人生哲学和社会游戏规则的“三教”及“四书五经”、讲生命智慧的中医学和讲生存生态智慧的风水学之外,最避不开的就是《孙子兵法》了。《孙子兵法》被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孙子兵法》的许多格言,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等,大众耳熟能详;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中国所有的兵书,没有一本能超过《孙子兵法》;明朝茅元仪说的更精彩:“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即孙子之前的兵法,孙子包括了;孙子之后的兵法,都不能离开孙子的思想和原则;西方近现代最著名的战略学家,像《战争论》的作者塞劳斯维茨,以及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都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论及世界形势的书《1999不战而胜》,他在书里面引用了许多孙子语录。

  我个人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1967年,在“文革”时的社会混乱中,我是怀揣着《孙子兵法》和《拿破仑传》入伍的,因为我曾经读到美国人斯诺记录的《毛泽东自传》,提到《拿破仑传》对毛泽东人生的影响和《孙子兵法》对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影响,年少的我,梦想着在军队里当一个军事家。那本《孙子兵法》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论家郭化若译著的,很好懂。可以说,我对国学的涉猎,最早,其实是从《孙子兵法》开始的。

  《孙子兵法》虽然是源于《鬼谷子》的“诡道”,即所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不止“诡道”这么简单,这是《孙子兵法》和后人形而下的《三十六计》本质上的区别。

  和《老子》一样,《孙子兵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我们不妨顺着原文,一边研究它的结构,一边拣一些重要观点说说。

  第一《始计篇》,打仗之前要“计算”输赢得失: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道,不能不认真研究,这是总说;

  第二《作战篇》,讲战争前的准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打仗拼的是国力民力,“国家安危之主也”,不能不谨慎;当然,高明的将领是“因粮于敌”,从敌人那里获得补给,毛泽东说“让蒋委员长给我们当后勤部长”,用的就是孙子的这个思想。

  第三《谋攻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仗一旦打起来,先不要考虑攻城略地,而是先考虑外交压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第四《军形篇》说到:用兵的“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输赢的对比,有胜利把握的一方,就像是从高高的山上放水去冲击山底下的东西,雷霆万钧,才能保证无往而不胜。

  第五《兵势篇》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也就是说,如何达到必胜的“形”,就像在千仞之山上面堆积好很多木头,木头可以方可以圆。方的木头是稳定的,圆的木头会滚动,一推动,就从山顶滚滚而下,力不可敌,这就是“奇正之道”,变化万千,所以就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第六《虚实篇》又用水打比喻,说明“兵无常法”:“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即能够从“奇正”生出“虚实”,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故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里讲到以迂为直和围师遗阙、穷寇勿迫两个重要的思想。

  第八《九变篇》提出九种应变或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最后归结为最厉害的一条:如果九条当中一条变化了,即使皇帝老子下命令,也不应该打,故“君命有所不受”。又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即毛泽东说的“立足于打”和“不打无准备之战”。

  第九到第十一篇虽然以讲解战术为主,但其间也有一些很精彩的形而上的观点:“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故知兵者……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即便再过两千年,其中的多数,也不会过时。
    作者:雷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