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应为“德行第一”吶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摆在国人面前的最大课题是如何让“八荣八耻”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全面梳理和调整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乃至中小学和幼儿的基础教育,为“德行第一”摇旗吶喊。
  时下,内地学者对于“八荣八耻”的讨论非常热烈。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各界的反响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公众早就对时下日益严重的道德危机极为忧虑,对种种道德失范现象深为不安……在已经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中国、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国人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不在于‘失’而在于‘缺’,因此,荣辱观教育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
  笔者赞同“荣辱观教育非抓不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历代先人不仅注重“德行第一”,而且强调“三十而立”,强调“立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中国近年来出现的道德危机,并不在于“缺德”,完全是由于“失德”太多所至。
  中国自古就不“缺德”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古就不“缺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这是韩愈在《孟子·序说》中讲的一段话。他认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下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唯一能够把“唐、虞、三代之德”和孔子的儒家主张传承下来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孟子》中一个著名的流传千古的“立德”主张,其中把人与家与国的逻辑关系揭示得十分清楚:一个人从顽童到步入社会之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身”,目的就在于先是知德,而后立德。这个阶段一般以“弱冠”(亦即二十岁)为界,也就是二十岁之前为一个人“立德”的重要启蒙阶段,其间所学不仅包括天文地理、人伦纲常等启蒙知识,亦包含了以“孝道”为首的“私德”,和以“仁、义、礼、智”为标志的“公德”在内(也就是今人所说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用意则是“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与“仁、义、礼、智”相对应的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其目的是要人“知性之善”,知荣知耻。在古人看来,一个人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因此主张“三十而立”,其中的“立”包括“立德、立功、立说”,“德”是排在“三立”之首的。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如果还不能把“德行”立起来,这个人就算是废了。此外,很多古代名著也把“德行”作为单独的一章,放在重要的位置,《世说新语》的开篇就是“德行第一”,文中所举“德行”的范例,不仅有官德和民德之分,对“德行”本身也分了不少类别,譬如德中含“敬”、德中含“廉”、德中含“教”、德中含“义”等等,不胜枚举,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见《孟子·孟子序说》)。可见“立德”的关键在于“正心”。
  何为“正心”?
  古书上说得很清楚,“诚意而已”。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心得其正”,然后才能“知性之善”;才能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才能“言必信,行必果”,人与人之间也才能“以诚实守信为荣”。
  “失德”之人之所以会做出“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不肖之举,就在于“其心不正”,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良心让狗给吃了”。
  曾经出现“公德断层”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学西渐”现象已经在西方出现,除了汉语学校遍地开花,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亦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学术团体甚至把老子、孔子和六祖慧能评为“东方三大圣人”,对他们分别代表的中国三大宗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和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国粹。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儒家侧重的是人在社会游戏规则中的行为规范,道家偏重的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技巧和方法,释家强调的是人自身的修炼。三教“殊途同归”,用意都是劝人行善,做人莫忘“德行第一”。
  国内也有学人主张“三教合一”,吁请国民把儒释道三教视为中华文化的“蜂王浆”,主张拾起“对现代人大有裨益的”传统,可惜声音过于孱弱,未能形成大众主流意识。总之,从远古至今,沿着历史的脉络一路寻下来,有关“德行”的文化遗产不仅十分丰厚,而且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笔者看来,很多优良的传统完全可以作为“八荣八耻”的理论基础,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严防“那些失去时代意义甚至某些非人性非人道的封建礼教沉渣泛起”,不能忽左忽右,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面继承。
  值得关注的是,在胡主席提出“八荣八耻”之前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曾经出现过“公德断层”,尤其是在青少年的启蒙教育中,由于过多地强调学习他人,不问自身的“立德”大事,甚至在文革期间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精髓,连同“封、资、修”一起“泼”出了门外,因而才会埋下今天“道德危机”愈演愈烈的祸根。只有看清楚这一点,才能深刻认识胡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旨在给国人指出一条“社会道德的基本底线”,而且“是化解社会矛盾、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原则的基础,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必由之路”。
  为“立德”鼓与呼
  目前,摆在国人面前的最大课题是如何让“八荣八耻”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如何守住并加固“道德底线”。
  依笔者之见,在深入普及“八荣八耻”的同时,应该把传统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找回遗失的“道德”,又要通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私德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艰苦奋斗”的公德入手,全面梳理和调整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乃至中小学和幼儿的基础教育、启蒙教育的教学思路和办学宗旨,从根本上改变德育建设在中国的“营养不良”状况,为“立德”鼓与呼,为“德行第一”摇旗吶喊,在每一个国民自觉“立德”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在道德伦理上的伟大跨跃”。 





 
关键词: 德行 应为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