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强大精神支柱(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演讲人:赵存生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
演讲时间:2008年6月12日
赵存生 1942年9月生,祖籍河北冀县,出生地:辽宁沈阳。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5年提前留校任教。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重大项目“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首席专家等职。
“多难兴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原文是“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的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或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或可丧失国邦。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多难既能兴邦,也可衰邦,甚至可以毁邦。是兴邦还是衰邦,关键不取决于灾难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们在灾难面前是不是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是强大还是弱小,这个民族是不是具有敢于同灾难抗争、勇于战胜灾难、夺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她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傲然挺立一直到今天,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雨而不曾中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和强力推动,我们才能够在数不清的灾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历尽艰险不退缩,屡遭磨难不自弃,而且是愈挫愈奋、屡创弥坚。这次在汶川大地震中展现出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再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在灾难中的作用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支撑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繁荣、富强和振兴的伟大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和支撑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这个民族民族意识中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支撑和促进民族进步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气质、心理情感、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那么,民族精神是怎样并通过何种作用发挥出来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起反作用,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起反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的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实现民族的发展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但是,光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不但是畸形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还必须有相应的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民族发展创造必要的精神条件。既注重物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注重精神生产力的反作用,努力实现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才能使民族发展走上全面、健康、可持续的道路。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的。从生活需要的角度来分析,任何有作为的民族都需要和追求不断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不断丰富的精神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民族的繁衍和壮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掌握先进物质生产力的民族不会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充分肯定物质因素对于民族发展重要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范畴,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民族文化先进与否、强劲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前进发展的灵魂。与此相联系的是,衡量由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必须既看它的物质力量又看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软实力”,其中就包括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发展中,乃至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首先是凝聚作用。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维系;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其次是支撑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前进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当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第三是激励作用。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动力,是校正民族志向的标尺,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总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推动民族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历史表明,具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民族主体自身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得以建构,而且民族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得以积累。其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得以锤炼形成。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在这个民族实体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处于多元一体格局最高层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考察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不断扩大的交流和融合中缔造着共同的历史,也培育着共同的精神。尽管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品质,但长期共同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却在不断形成着民族精神品性和精神特征的一体性和共同性,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由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聚合、交融、凝练、升华的结果。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现和尊崇的精神,它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凝聚、兴旺和发达来说是普照之光。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和中华文明同步,已经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考古发掘的新发现,这个历史时间还可能向前提)。具体地说,五帝时代已经有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萌芽,夏代则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开端。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其形成和发展有三个关节点:起点是夏代由多个民族聚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形成;中点是秦汉时期由华夏民族和其他多个民族聚合而成的汉族的形成;新的起点是清代由汉族和其他多个民族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