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登鹳雀楼》——不为人知的时空二重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遥远的鹳雀楼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了,但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依旧余音绕粱。这似乎证明了精神的东西比物质更便于保存、流传。不过,或许谁也不曾想到,这首诗中蕴藏的真实哲理从来就没有人认识过。《登鹳雀楼》的命运其实比飘飘摇摇的鹳雀楼本身要孤独、悲惨得多。唐朝果然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先看看作者要穷尽的“千里目”中包括哪些内容?很好回答,是他眼前的景物,具体来说就是前两句诗提到的白日和黄河。第二个问题,更上一层楼与白日有什么关系?对于滚滚东流的黄河而言,作者若要穷尽其源头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很好理解,因为人的视线向上提升一尺就可能引起几丈水平方向视野的扩展,所以出现了“一层楼”与“千里目”的对比,等同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说法。但白日会有什么变化呢?它不是早就存在于诗人的眼前吗,上不上楼都一样啊。不一样。白日的变化出现在垂直面上,夕阳要下山了,怎么办?只有上楼才能多看一眼!这多看的一眼可非同小可,它意味着时间的停滞甚至倒流。第三个问题,作者又为什么要追求这自我安慰的多看这一眼呢?因为白日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彩色,象征着青春作伴的人生,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黄河的象征意义则偏于力量和拓展。)
这样就引申出了第四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穷尽千里目的欲望呢?难道仅仅是看看白日与黄河吗?不是。我们可以发现,白日与黄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运动的物体,而且分别是古人眼中丈量宇宙等永恒存在的“巨无霸”事物的两个重要尺度。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原来白日和黄河不是简单的景物重复,而是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维度,白日是时间的维度,黄河是空间的维度。时空合并包含的就是宇宙的全部。(当现代科学家在艰难地证明时空四维理论的时候,唐代诗人就早已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描述和思考客观世界了。笔者已经完整地论证到了五维时空,只是目前还不想发表。笔者预言时空还可作更多层次的分解。)所以“欲穷千里目”的作者不仅仅想通过更上一层楼而获得感官上的开阔与舒展,更是为了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和提升。诗人希望自己的心胸和生命能随着白日和黄河延展到更加广袤的时空范围,直至与宇宙同在。
此时我们仿佛看到,有一位诗人虽然已是须发苍白,但他健步如飞,一心想要追赶逝去的时光,探索遥远的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比年轻的时候更聪明了,能够想出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在登上一层楼的瞬间便达成自己远大的理想,无需千里追日追黄河。很显然,这首诗的积极意义超乎于李商隐之上。李氏只能被动地接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现实,徒然叹息。
可见整首诗的结构非常严密,顺序也是环环相扣,没有一句多余,达到了理性和形象的完美统一。有如此宏大理想的人,注定高处不胜寒,注定难于让人理解。
不能理解也就算了,不会有什么坏处,现在的人却要将它曲解,曲解成物质欲望的达成。为了获得高官厚禄,为了获得万贯家财,为了获得美女靓仔应当更上一层楼,应当永不满足。
《登鹳雀楼》的千年误读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现代人的知识系统很不完善,存在很多盲点,甚至极其荒诞。这大概也是知识不能遗传的原因,假如知识能够遗传将是多么可怕呀。笔者以为在人的知识中,只有极少的本能是可靠的,如一生下来找奶吃的想法是不能丢弃的。除此之外,都不值得炫耀。比如人大脑的发达是以小脑的萎缩为代价的;人直立行走的同时却减少了大脑的供血量,使人情绪变化无常,陷入过度地惊恐和贪婪。试图在人的大脑中植入芯片的研究可以休矣。(汪宏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