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梅湖景区古墓应为汉代古墓 墓主是道教信徒(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周涉名刺上的字体是最典型的汉隶。
江南都市报9月刊登了《地底水柱“泄”出东晋古墓》一文及系列后续报道后,一些学者就考古专家对南昌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出土的文物和提出的观点,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记者近日专访了南昌科技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著名专家黎传绪,他对“东晋古墓”另有说法,认为该墓是汉墓。
周涉不一定为海昏县骑都尉
黎传绪教授告诉记者,梅湖景区出土的名刺:“豫章郡海昏县都郎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其中的“郎”字是错误的,应该为“乡”字。他对此解释道,郡县制是古代较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了都城外已普遍设置郡县。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郡县制行于全国。秦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分权而治,郡设郡守主行政、郡尉主军事,中央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县以下设乡、亭、里。乡辖亭,亭辖里。据史料记载: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代乡里组织进一步严密化。
黎教授还介绍说,根据以上的史料,名刺上“豫章郡海昏县都乡吉阳里”应该是周涉的籍贯。如果按照有关专家介绍的“墓主生前为海昏县骑都尉”,那么名刺中的“都乡吉阳里”就解释不通了。我们只能认定周涉的官职是骑都尉,而不能确定是海昏县的骑都尉。
海昏国应在新建昌邑乡
黎传绪教授对一段时间来,各个媒体均把神奇的“海昏国”定在今天的新建县铁河乡的说法表示异议。他解释道,公元前97年,汉武帝刘彻把他的儿子刘膊封在山东昌邑(今昌邑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因此,刘膊叫“昌邑王”。刘膊逝世后,他的儿子刘贺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但是没有儿子继位,于是皇后和大将军霍光密谋策划,召昌邑王刘贺到长安来继承帝位。
刘贺当了皇帝后,“行昏乱,荒淫迷惑,失帝王之谊,乱汉制度。”因此,不到3个月,刘贺就被废掉了。新皇帝刘询把刘贺封为“海浑侯”,比“昌邑王”降了一级。刘贺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以至于在《我国历代纪元表》中都没有他的记载。
古代凡是被废的王侯,都必须“屏于远方,不及以政”。于是朝廷把他们赶到远远的地方去。汉宣帝刘询在豫章郡的鄱阳湖畔划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作为刘贺的封地,因为古代王侯的领地叫“国”,所以这里就叫“海昏国”了,也还因为刘贺原来是“昌邑王”,所以日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就叫做了昌邑。由此说来媒体上公布的“海昏国”在今天的新建县铁河乡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昌邑乡。
东西两晋已撤销海昏国
黎教授告诉记者,名刺上的“都乡吉阳里”原属海昏县,但后来被并入了南昌县。根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开始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南昌、庐陵、海昏、彭泽鄱阳等18个县。海昏县则包含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撤消海昏县,分为新吴、永修2县。据地方志记载,后来整个永修县又并入南昌县。
另有一例:东西两晋之际的吴应墓于1974年在南昌市东湖区永外正街出土,墓中有吴应的名刺,上写:“中郎豫章南昌都乡吉阳里吴应年七十三字子远”。名刺中豫章郡的郡、南昌县的县,由于社会习惯而被省略。
历史的巧合,吴应和周涉原来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里,只是海昏县变成了南昌县。由此可以判断,东西两晋之际海昏县早已不存在了。有关专家推断梅湖景区出土的周涉古墓为东晋时期,但是,周涉的名刺上明明写着海昏县,而且从上面的文字来看,是一幅很不错的书法,字体就是汉代最典型的汉隶。
综合前面的推断,周涉墓应是汉墓。
墓主周涉是道教信徒
黎传绪教授根据记者提供的图片和资料,推断出了周涉为道教信徒。在周涉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份名刺,一份写着“豫章郡海昏县都乡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另一份写着“问起居,海昏,字子常。”名刺随葬是汉、晋时代道教信徒墓葬的常见形式,而且名刺的书写内容和格式也基本相同。如吴应墓中也有名刺:“弟子吴应再拜,问起居,南昌,字子远”、“豫章吴应再拜,问起居,南昌,字子远”。
再如东晋时期的雷陔墓,其名刺“弟子雷陔再拜,问起居,鄱阳字仲之”。
而道教信徒的随葬器物大体也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罐、碗、盆、耳杯、镜等)、文房用具(墨、砚、镇纸等)、炼养用品(梳、剑、矛等)和特殊的随葬冥器(买地券、名刺、木俑)四大类,以日常生活用器数量最多。日常生活用器中又以各类罐的数量最多。
周涉的墓中出土了名刺、银耳挖、铜镜、木器、漆器、青瓷碟。这些随葬器物和道教信徒的随葬器物完全吻合,因此,可以推断:周涉是一名道教信徒。(许南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