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现代科技破译古老璇玑 牛河梁再现黄帝族新证(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文献记载的璇玑
  “璇玑”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籍《尚书•虞书•舜典》,原文:“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汉代称《尚书》,即“上古之书”。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据清华简《西伯勘黎》所记,《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但“典”应是对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伏生的《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其成书时间无法确定。《大传》曰:“璇玑者,何也?传曰,璇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微微,而所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
  司马迁主张璇玑玉衡就是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上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纬书《春秋运斗枢》,它把北斗七星的名称与璇玑、玉衡联系起来:“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柄),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说苑》则说:“璇玑谓北辰﹐勺陈枢星也。”《周髀算经》称北辰皆曰璇玑,而《星经》又有不同的说法:“璇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北斗九星也。”从以上诸说来看,《舜典》所记之“璇玑”基本上没有离开北斗绕极形成的北辰圈范围。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家璧博士考证,狭义的《尚书》仅指《虞书》。《尚书序》孔疏引马融曰:“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虞书》包括“二典三谟”(《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据《孔传序》云:伏生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则《虞书》实际只有《尧典》、《大禹谟》、《皋陶谟》三篇,这就是《墨子•明鬼篇》所称《夏书》以前的《尚书》[1]。可见考证《舜典》的年代,只需关注《尧典》即可。关于《尧典》的年代,从唐尧到西汉,众说纷纭。直到1941年,古文字学家胡厚宣发现甲骨卜辞中的四方风名与《山海经•大荒经》中的四方神、四方凤及《尧典》中的四时记载相符合,指出《尧典》所包含的史料或早到殷之武丁[2]。这一重要发现使《尧典》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得到了学术界更多的认同与支持。
  二、天文演算追溯璇玑年代
  武家璧认为《尧典》的最早写本可能在商代已完成,它保存了商代及其以前的天文历法知识,其绝大部分内容应源自上古。他根据西汉以前盛行的盖天说,据有关文献记载,采用地平方法复原了《尧典》昏星赤经,考据其年代为距今4200多年,与传说中的尧帝时代基本符合[3]。
  近年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天文考古取得可喜成果,学术界根据丰富的考古材料大都认定陶寺城址就是尧都,而且还将其与最早的“中国”相关联[4]。这样,就可以把我们对“璇玑”起源的探索引向陶寺。
  大约在公元前2750年前后,天龙座α(中文名右枢)是肉眼能直接看见最靠近北极点的恒星。因此右枢星是陶寺文化时期的北极星。因此,武家璧根据陶寺古城的方位与中轴指极线推断,当年的陶寺人可能就是用“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方法来测定大地方位建造都城的[5]。陶寺之所以被学界公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就是因为那里被当时的邦国元首视为“地中”,居住在其中就是以“王者居中”而垄断与上天沟通的唯一通道,进而使得陶寺文化所代表的邦国成为“中土之国”。武家璧认为,王者热衷于追逐“地中”的原因是:上古盛行盖天说,认为平坦的大地之上最高的“天顶”即“天之中极”只有一个。对应“天之中极”的“极下”地区,就是“土中”或“地中”。《逸周书•作雒》:“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周公)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所谓“自时中乂”就是躬自践行“土中”致治之法,密近“天室”以“绍上帝”。于“土中”建国(都),称为“中国”[6]。也就是说,在大地上与北天极(亦或北辰璇玑)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追求的“土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