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非遗传承:"面人汤"两代的传奇(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青年周末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曾为徐悲鸿、梅兰芳捏面人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家里的兄弟姐妹都开始工作赚钱,汤子博也开始考虑自己的生计。想来想去,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就是捏面人,于是叫木工打副柜子,开始在家门口卖面人,那年,他14岁。刚开始生意还不错,时间长了喜欢闯世界的汤子博又不满足目前的生活了。他想,北京城离通县不过40里地,那里的眼界可比通县宽多了,于是背起面人箱子靠着两条腿开始走南闯北的捏面人生涯。
“那时捏面人的都是走南闯北地讨生活,一年里除了住店、吃喝等费用,到了年下带着攒了一年的辛苦钱回家过年。外出捏面人的主要以山东菏泽地区为主,走出国捏面人的也有,因为旧中国出国不用护照。很多山东民间艺人流落到东南亚、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我在新加坡还遇见过捏面人的后代。父亲也是走南闯北的到过很多地方,可他不是为了讨生活,而是为了开阔眼界,采风,到处玩。父亲刚到北京卖面人一下子就轰动了。因为他的面人形象新颖,神态、体态逼真,而且还是立在木板上,所以轰动了整个北京。父亲说当年徐悲鸿、梅兰芳等名人都来找过父亲捏面人,王府里的王爷还把他请到了府里。
“父亲不仅自己捏面人,还把我老叔带在身边学手艺。宣统皇帝过生日的时候,我老叔还被叫到紫禁城里捏过面人呢。”
黑夜田间赶路遇到狐狸导引
在汤夙国的印象中,父亲因为全国各地四处走,脚长得特别大。“那时父亲只去北方,东北、西北、华北他都去过,但不下江南。当时的传统说法是‘少不征南,老不征北’。北方冬天气候寒冷,老年人适应不了,所以叫老不征北;南方是温柔乡,怕少年人到那里学坏,叫少不征南。”
汤子博走南闯北遇到的新鲜事有趣事特别多,汤夙国至今仍能回忆起不少好玩的典故。
“1899年我父亲在沈阳,因为面人捏得与众不同被七八个捏面人的围在中间,大家问他跟谁出的师,说不上来就要揍他。父亲从小学过武功,什么都不怕。他说,我没师傅是自学成材,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捏面人的,既然我干上这个了,咱们就是同行,希望大家多关照。今后我要看到你们在哪做生意,我躲着你们不跟你们抢买卖,我去别处,咱们各干各的。再说我跟你们捏的面人不一样,你们是棍举着的,我是托板式的,你们做的是孙猴儿猪八戒,我做的是别的。父亲这么一说,才化险为夷。其实要是真打起来,他们不见得是对手。父亲年轻时武功很好,能拿顺风旗——就是双手握住旗杆让身体水平离地,他是文武全才。
“因为父亲爱玩,哪儿景色好,哪儿有石窟古庙、名胜,他就去哪儿。
“一次父亲走在庄稼地里的小道上,当时天已经黑了,父亲正想找个人问问,看看附近有没有村子落脚,结果就看见前头有两个灯笼晃悠。父亲以为是拿着灯笼的老乡,他就喊,劳您驾借您光,我问问您前边有没有村子?人家不理他,就在前头拿着灯笼往前走,父亲就赶紧追。追到天都快亮了,前边隐约出现个村庄,灯笼没了。父亲跟我说后来才明白,原来是狐仙炼丹哪,是狐仙给我引导到村子里的。其实是他迷信,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只狐狸,亮闪闪的是狐狸的两只眼睛。
“还有一次父亲走到山西的一个古庙,古庙的大门漏了一道缝,阳光透过去,父亲看到里头有尊佛像很好。他就把面人挑子撂下,使出全身的力气挤这庙门,挤开一条缝才勉强进去。进去一看,嚯,这佛像雕得太好了!往下一看,佛桌上的尘土得一寸多厚,一看就是多少年没人进去过,黄鼠狼在地上乱窜。父亲拿出纸和毛笔,蹬着佛桌跳到台子上,对着佛像开始研究古衣冠的交待——就是古代人的衣服、帽子怎么穿上去,每件衣服怎么相接。画完了父亲再管老乡要干净水洗了手,拿出面把佛像捏出来,完成记录。
父亲就是捏普通的面人,也特别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记得父亲跟我说以前去天津捏面人,好多小孩围着看。他想看看小孩打架是什么表情,于是就成心挡着一个小孩让他看不见,这个小孩就挤旁边的小孩,俩人开始打架、骂人。等他看清楚了,就把孩子打架的表情手势运用到面人中去。”
四十岁娶亲成家要求女方有文化
从17岁外出闯荡江湖,汤子博云游四方20多年,年届四十才回到北京娶妻成家。
汤夙国说,父亲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年轻时压根儿就不想结婚。“他觉得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跑一辈子都看不过来,学不过来,哪有时间结婚成家呀。另外他的思想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很深,他的想法就是老了以后找一个庙,把自己攒的钱都搁庙里,跟老方丈一块过下半辈子。
后来汤子博回到北京,连最小的兄弟都成家了,又有人上门给他说媒,他就提出三个条件。女方一是要贤惠,二是要识文断字有文化,第三得缠足是小脚。因为那时候大脚女人多是满族人,小脚的才是汉人,父亲是个传统的人,想娶正统的汉族姑娘。 
“我母亲有个干爹在朝廷做大官,家里有个专馆请教书先生上课,所以母亲从小受的是正规的专馆教育,是个有学问的人,人也很贤惠,但母亲是大脚。听说母亲的情况以后,父亲当时说大脚就大脚吧,大脚也认了。
“母亲过门生子以后,做家务,教孩子们念书,检查父亲出门时留的功课,批改孩子们的毛笔字帖都由她一人承担。小时候记得母亲说话喜欢引用四书,平时除了做家务还教我们念书,先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名贤集》,后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