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聂希蔚的"彩色"泥塑人生(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聂希蔚在进行创作




泥塑缘的开始
在聂希蔚的记忆中,聂家庄泥塑最红火、从业人口最多的时期,是在解放前后。用他本人的话说:“有80﹪的农户在做,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在做。”正如歌谣所唱:“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农民,趁农闲一年能做三五十元斗的泥玩具,可以从商贩手中直接换成三五十元斗的粮食。一元斗就是六十市斤,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这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进项。而说起直接物物交换的原因,还有个有趣的小典故。解放前后世道混乱不太平,路上常有“黄皮子”劫道,“黄皮子” 是百姓对各路军阀的叫法。当时常有身着黄衣的散兵在路上截取老百姓的钱财,而这在军中是严令禁止的。吃过几次亏之后,做泥玩买卖的商贩们有了主意。他们不直接携带现金,而是推车把老百姓最需要的粮食直接送进聂家庄,再将成车的泥玩具运出去。无论是泥玩具还是生粮食,“黄皮子”既吃不下又藏不住,无处下手,从而保证了泥玩具交易的顺利进行。特殊的时代,历练出老百姓特殊的处世智慧,为了讨生活,人们不得不变得灵活和机警。
在缺衣少穿的年代里,玩具自然是个稀罕物,看着满眼花花绿绿的耍货,聂希蔚心里是着实喜欢,偏偏父亲却不从事这一行当,在当时热火朝天的泥塑大潮中,算是一个另类。
我父亲干的是弹棉花,加工棉花收入很好,那时候因为农村没有现在这种纺织,咱把棉花弹成缨子,就可以使纺花车纺成棉线,就搞这种手艺。我想着使驴拉着机器,加工一斤一毛钱,一天加工七八十斤,能挣七八块钱,当时带皮花生七八分,一天可以得一百斤花生。收入比做泥老虎强多了。
在当时,仅靠土地吃饭远远不够,家庭副业成了农民们必不可少的收入来源。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原因,高密县内各村庄的家庭副业也各有特色,有的村专做元斗,有的村专做菜刀,有的做磕花馍用的模子,还有编席子编蓑衣的,而聂家庄靠的就是这土里土气又土色土香的泥玩具。虽然自家不从事泥塑,可没有阻断聂希蔚与泥塑的缘分,一有时间他就扎到做泥塑的邻居们家里,边看边学,很快就掌握了泥塑制作的基本工艺,邻居允许的话还可以伸手做一些简单的工序。可逐渐地,年纪尚小的聂希蔚不满足于给邻居们打打下手,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
我身体发育得早,个子长得也高,懂事也比较早,因为家庭没有其他劳力,我回忆起来,我虽然娇生惯养,但不是个浪荡人,还是很本分的。我想着第一年干得摇猴,特别这个摇猴不好干,别看这个玩意小,其实不好做。这个事跟着谁学得呢,我父亲有个干儿子,姓李,叫李善东,聂东村的,他提供我的模具,他还教我怎么个弄法,他是父辈的干儿子,也是诚心诚意地不保守,我就把做皮猴的手艺学到手了,兼做着小叫鸡。这个人早去世了,他年龄只比我父亲小几岁。
在李善东的帮助下,聂希蔚迈出了他泥塑生涯的重要一步。他和姐姐一起,自产自销泥玩具,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泥塑艺人。这一年,他才只有十三四岁,还正在上小学。作为农家的孩子,上学之余,聂希蔚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父亲赶着驴弹棉花,至于做泥玩具,他自己说,只能是业余的业余。单纯凭着兴趣,聂希蔚利用不多的空余时间做起了泥塑,当时的他还只能做些叫虎、摇猴、叫鸡等简单玩具,产量也远远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规模,当时一分钱左右一个的价格只能换回寥寥的一点收入,可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眼里,经由自己的双手把泥巴变成了钞票,已经足够欢呼雀跃了。由于祖上传下的土地多,且土质好,收成高,再加之父亲弹棉花的小买卖,家里的条件自然是宽裕不少,看到聂希蔚自己做起这一行,父亲的态度还很支持,虽然挣不到什么钱,可独生的儿子这么小就能自己操持起来,自己也觉得脸上有光。同龄孩子还在玩玩具,小小年纪的聂希蔚却享受于制作玩具的乐趣。当年只因“好玩”做起泥玩具的他,说什么也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东西日后会伴随自己一生,无论是困苦还是辉煌,最终成为了毕生的“事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