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论“孝”观念之起源(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摘 要】“孝”观念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而最终形成于周代,其内涵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殷商时期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事人之死”的起源,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事人之生”的起源。总体而言,“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广义的“事鬼神”,经历了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化才最终得以形成。 


  【关键词】“孝” 起源 事鬼神 事人 

   
  一、“孝”涵义之解析 

   
  何谓“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许慎的解释来看,其主要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此为孝的本义。二是“善事父母”。意为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三是“子承老”。这是说子女尽孝,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侍奉好父母,而且还有责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志愿。此外,“子承老”还有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之义,《孟子•离娄上》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是此意。“无后”就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当时的人们认为家族的每一分子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否则就是对祖先的最大不孝。这是要把家族的血脉延续下去,以避免因为家庭成员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的家族乃至种族不能够继续发展,甚至消亡。 
  虽然《说文解字》中对于“孝”字的解释主要强调的是“事人之生”的方面,但其实已经内在地涵括了“事人之死”的方面。第一,“善事父母”一语可以引申出“事人之死”的方面,即由“事人之生”方面可以引申出子女在父母过世时的丧葬及之以后的祭祀等方面所做诸事宜以尽孝道的“事人之死”含义。第二,“子承老”也涉及到“事死”方面。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子承老”之“继承”实际上是对权威的继承,而这种权威在丧葬祭礼中—尤其是在祭祀方面—有着明确的体现。因此,“孝”的涵义涵括了“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 

   
  二、“孝”观念之界定 

   
  从“孝”的涵义来看,其都限于“事人”方面,而“事人”又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 
  第一,“孝”观念应当界定在“事人”方面。“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践行的生活行为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伦理制度,因此,将“孝”观念界定在“事人”方面,不仅可以使其具有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实践操作性,同时也使其具有了理念制度层面的理论规约性,即在实践层面上人们可以践履“孝”的行为活动,在理论层面上则可以规范孝行伦理,进而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层面上保证了“孝”观念的完整性。 
  第二,“孝”观念被界定在“事人”方面,但是“孝”观念的起源却并不是一开始就限于“事人”方面,而是起源于“事鬼神”。当然,这并非说“事鬼神”就是“孝”,而是说“事鬼神”是“孝”观念的最早起源。当“孝”观念发展至“事人”时,“孝”观念才真正形成。需要指出的是,“事鬼神”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事鬼神”是指从丧葬方面对于鬼神的敬事,主要是指一些祭祀活动。广义的“事鬼神”除了包含狭义的“事鬼神”涵义之外,还包括由于古人们对于血缘关系的崇拜而践行的一些“孝的行为”,这是因为其并非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而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神秘性基础上的一种自发的活动。概而言之,人们从丧葬方面对于鬼神的敬事以及未有明确“孝”观念前的社会生活中的“孝的行为”,都是广义的“事鬼神”行为。 
  第三,“孝”观念之界定还应当注意到“孝”是何时以“观念”的形式出现的。“孝”观念是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的,因此其必须要上升到理念层面才符合它的涵义。所以,第二点中所指出的盲目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孝的行为活动,并不属于“孝”观念的范畴,而只能构成“孝”观念之起源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起源 观念 学术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