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习民歌可以,强制要求不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上上个礼拜,在北戴河参加了一个老年教育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南京市委党校的陆剑杰教授,提到老年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地体现出“本土化”的特点。在论述中,他以南京金陵老年大学为例,其学员身处六朝古都,但是很多人对六朝历史不甚了解。据此,学校在历史课的内容安排上,特地设置了六朝史的专题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受老年学员欢迎。老年教育如此,其实国民教育亦是同理。在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中适当地添加一些本地化、本土化的内容,例如民歌、地方戏、泥塑、剪纸等,非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效果,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也对很多地方性民间文化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有效避免地方民间文化日趋式微的尴尬前景。 
  日前,陕西延安市教育局作出规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此次开设的地方特色课程基本内容暂定为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陕北三鼓、陕北剪纸。原则上小学必须开齐4门课程,中学可任选3门组织教学。(华商网9月4日消息)
  看罢窃以为此举是件好事,让学生学习这些民间文化,对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面,减轻学习压力,是件好事情。同时,对传承发展陕北民间文化也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好事也往往并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这个规定,原本是个好事情,但是讲到最后,又拐弯抹角,来个收笔,对学习的目的做出了不理性的规定,要求学生高中毕业必须学会20首陕北民歌。这显然是个败笔。
  我以为,学生学习民间文化,对于其增加学习兴趣,减轻因单纯语数外等应试教学带来的枯燥感,是很有效果的,应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人性化的选择。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只能以一种自由的选学的方式进行,而绝不能具体化和量化,更不能功利化。简单量化和功利化的做法,非但使学习的本身效果全失,相反却只能把一件本来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的事情,人为地转化成压力,给学生增添额外的负担。
  民间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人来做,但并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来做。很显然,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才是最主要的。地方民间文化,只可以作为了解性的东西,作为课外参考学习的内容,而不能强制性要求。而且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能由少数的专业的人士来完成。如果一种民间艺术,变成了普及的东西,大家都学,大家都会,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干同一件事情,那么,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其独特性显然就会打大折扣,而其艺术性也必然会因之受到影响。因为普及,艺术失去了艺术的价值,变成了和一日三餐没有区别的东西,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在教学中穿插进民歌的学习,完全是件好事情。但是这种好事情一旦被染上一种急功近利的色彩,并以强制性要求的方式出现在校园和课堂,那么,显然是一件愚不可及、适得其反的事情。强制性要求,非但不能达到教育者设置课程的初衷,相反,却只能徒增学生的负担并因之而起普遍的厌恶感,起到一种事与愿违的作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