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金陵神剪张":用剪刀变魔术的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张方林
张方林是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南京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笔者虽然与他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但一直相交不深。近日,笔者有幸应邀到他位于江苏南京工艺美术大楼的工作室,听他讲自己家族与剪纸的故事,以及南京剪纸的艺术魅力。
“金陵神剪张”的来历
在张方林的电脑里,储存着大量的与南京剪纸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他首先让笔者看了他父亲张吉根留下的许多剪纸作品,不论是图案还是纹样,都似乎被一把普通的剪刀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张吉根祖籍江苏金坛,12岁到安徽芜湖跟随外婆和舅舅学剪“花样”糊口。在舅舅的严厉管教下,张吉根练得一手过硬的基本功。张方林从电脑里打开一组他父亲留下的花样,这些都是张吉根当年要求张方林练习基本功用的。一朵花由一个花芯和六片花瓣组成,在不用画稿的前提下,要把六片花瓣剪得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这确实不易。张方林说,即使到现在自己也没有多大把握能剪好,但父亲却能信手拈来。
张吉根的基本功究竟有多扎实,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1964年10月,江苏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广州举行,叶剑英元帅颇有兴致地观看了张吉根的剪纸表演后,饶有兴趣地说:“再剪个基本功怎么样?”张吉根抽出一张白纸,随手剪了一个圆洞,接着又拿出一张纸同样剪了一个圆洞,将两张纸重叠在一起,两个圆洞完全重合,严丝合缝,叶帅冲他竖起了大拇指,赞他了不起。
张吉根也是较早出国进行展示表演的民间艺人之一,凭着一把普通的剪刀,眨眼间就能将一张红纸变成艺术品,令外国朋友啧啧称奇,称赞他是“用剪刀变魔术的人”。久而久之,他也赢得了“金陵神剪张”的美名。
“斗香花”和“金箔剪纸”
张方林七八岁时就跟随父亲学剪纸了,一开始主要是剪刻门笺。那时的普通人家还时兴在门头上贴门笺,每到过年时节,张方林就在南京的大中桥一带现刻现卖,买门笺的人经常排起长队。到14岁时,张方林就基本上以剪纸为生了,至今已剪了50多年。张方林说,“金陵神剪张”这块招牌,确实给他带来了许多荣誉和机遇,但同时也背负了极大的责任。为了将“金陵神剪张”艺术发扬光大,张方林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据张方林介绍,南京剪纸大约起源于明代,与扬州剪纸、上海剪纸同属一派,精致、细腻是其主要特点,但又有其独特的韵味。南京剪纸线条流畅,剪口圆润饱满,圆嘟嘟、胖呼呼的造型深得群众喜爱,特别是“花中有花”的装饰造型、“题中有题”的深刻寓意、“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拙中见灵”的艺术风格,更是受到业内的好评。南京剪纸独具地域特色的当数“斗香花”和“金箔剪纸”,其中“金箔剪纸”更是张方林自己的创新。
“斗香花”是流行于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剪纸,过去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中,曾一度濒临失传,是张方林凭着跟“斗香花”老艺人学艺的记忆,逐步继承恢复了这一传统制作技法。张方林说,“斗香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点彩、衬色等彩色刻纸的制作方法,而是用七色蜡光纸同时刻制,分别拼接、随意组合而成的,每一幅剪纸作品色彩都不一样,显现出来的效果也常常令人惊叹不已。
据史料记载,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在金箔、皮革、绢帛上剪刻纹样的技术,但用金箔制作的剪纸并不多见。2009年,在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和南京金箔金线总厂的大力支持下,张方林用金箔制作剪纸作品获得了成功。张方林说,目前剪纸作品采用的纸张一般是用竹浆做成的,虽易于操作,却不易保存。“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褪色、风化现象,但是金箔剪纸就不同,它可以保存上千年。”不过,金箔剪纸在创作上难度相当大。“首先就是金箔很薄,只有0.01毫米,拿到手上就粘住了,只能把金箔夹在特制的纸中间固定,动剪后还要一气呵成,因为金箔很容易错位,一旦停顿就很容易失败。”笔者看到张方林的金箔剪纸作品《虎》、《团龙》等,都十分庄重大气。由于金箔剪纸极富装饰性,不仅丰富了剪纸的表现手法,而且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未来,金字招牌还会响当当
2008年1月1日,在南京鼓楼金陵工坊内,收徒仪式正式举行。柳梦馨、王忻然、田雅欣等5位小朋友轮流向张方林敬茶,而后一字排开向师父三鞠躬。张方林向5位弟子每人赠送了一把用红绸包着的剪刀,权当是师父给徒弟的见面礼。这5位徒弟都是通过当地报社牵线挑选出来的,每人都有绘画、书法等艺术特长。张方林说,这些孩子有一定的艺术基础,通过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一定会有很快的提高。
除了收徒以外,这些年张方林还担任着多所高校的艺术指导,定期为学生们讲解南京剪纸,并手把手教他们练习。在南京甘家大院,张方林还设有传习所,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全天在这里向慕名而来的剪纸爱好者传授技艺。为了便于大家学习,张方林还把自己的剪纸技艺拍成视频,让学生们带回去边看边学。
最让张方林欣慰的还是他的儿子张钧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始踏踏实实地学剪纸。张钧在大学学的是广告设计,毕业后在一家媒体工作,收入也比父亲高。因此虽然父亲想要他子承父业,张钧却一直没有答应。让张钧改变初衷的,还是他自己对南京剪纸的重新认识。南京剪纸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对张钧触动很大,再加上父亲年龄渐长,如果自己不学,“金陵神剪张”这块金字招牌就会在自己手中失去光泽。经过学习,现在张钧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作品已经像模像样,颇有张家风范了。张方林说,尽管张钧的基本功还有待提高,但年轻人创新意识强,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宣传,这对南京剪纸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未来“金陵神剪张”的招牌还是响当当的。(姚付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