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皇城根下追风筝的人 伊子余:做风筝就是图个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伊老爷子这几天挺高兴——自己做的风筝又拿奖了。前些日子,北京市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与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主办了首届“同仁堂”杯民间工艺美术大赛,在征集到的48类65项1136件作品中,伊老爷子的风筝“寿字挂钱剪纸风斗式风筝”一举获得银奖。
更让他得意的是,同仁堂集团从1000多件参赛作品中挑选出4件作为集团收藏,“寿字挂钱剪纸风斗式风筝”即是其中的一件。
皇城根下追风筝的孩子
初见伊老爷子是7月末的一天。
伊老爷子姓伊名子余,老北京人,自小在皇城根的胡同里长大。当记者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玩风筝时,他笑道:“那可是早年间的事儿喽。1958年中法合拍了一个电影,叫做《风筝》,讲的是一个巴黎小朋友比埃罗因为一个孙悟空的风筝,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小朋友王学新成为好朋友的传奇故事。那年我10岁,在剧中饰演王学新的小演员跟我住一个胡同,我们是发小儿。”
同现在一样,每个时代的孩子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风潮。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放映,当时胡同里的孩子们掀起了一阵玩风筝的风潮,这其中当属玩“猪八戒”风筝最流行。“因为我父亲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制作风筝,所以大家伙儿就纷纷找来旧的风筝架子,一窝蜂似的全上我家来找他帮忙糊上纸、画猪八戒。有时父亲忙不过来,就让我帮着做。”
“猪八戒”就是老伊童年时正式做的第一个风筝,从此他便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跟画家马晋学做风筝
50年前的信息交换哪有现如今发达流畅,喜欢做风筝只能靠自己琢磨样式,想寻点名家名作的样式,或者学习提高的样本,那是难上加难。因此,当老伊发现同学用来包书皮的画报纸上有风筝图案时,简直如获至宝。他告诉记者:“我到现在还留着那张画报。那是《人民画报》1962年第2期,印着画家马晋做的六个风筝——凤凰、蝙蝠、沙燕、蝴蝶、蚂蚱、燕子。”
童年的老伊把画报拿回家,和父亲一起观摩学习,并把做好的风筝拿到离家不远的天安门广场放飞。
老伊说:“1964年之后,天安门广场上玩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了。父亲结交了不少玩风筝的画家朋友,比如毓纪明、关宝祥,还有北京画院的画家李颖。也正是因为李先生,我们父子终于结识了神交已久的马晋先生。随后,我正式投入师门,跟他学做风筝了。”
值得一提的是,老伊的父亲“脸皮儿比较薄”。因为一块玩风筝的都是画工高超的画家,所以他从来都是负责扎糊,由当时正在上中学的老伊来画,“这样即使画得不够精细,也没人会笑话一个孩子的画工不够。”可无形中,这却让老伊的画功突飞猛进。
扎、糊、绘、放的技法
“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种技法和工艺。”老伊拿着一个精致的龙头风筝给记者看。龙头有巴掌那么大,做得精致无比,连龙须都是用金丝线手工盘制而成。
“扎糊是风筝制作的灵魂,是人跟竹子、纸张的博弈。”据老伊说,立体感强的风筝特别讲究“扎”艺,比如龙头、宫灯,“宫灯风筝,摆着就是个八角宫灯,好几层,还能放飞。还有一种叫做“送饭儿”的风筝也非常讲究扎糊,很有意思。”
记者问老伊:“飞得高,是风筝最基本的标准吧?”
老伊呵呵一笑:“这可不一定,很多人把风筝当做一种观赏收藏的工艺品,并不一定要飞得多高——有的人也根本舍不得放啊!再比如,近几年很流行的盘鹰风筝,放飞技巧有别于传统风筝,在空中盘旋起来很是拉风,但是对‘扎糊绘放’中的前三种技艺要求都不高,若是放在工艺美术展览上怎么都不出彩——那不是它的舞台。”
“做风筝就是图个乐!”
上世纪80年代初,老伊和父亲给不少风筝工厂做过加工,“当时做一个风筝架子才给两块钱,一天也就做两个,总共才赚四块钱。那会我也做过龙头和龙桄,拴好了线,自己糊盒子做包装,一整套的报酬是10块钱。中间人转手送到前门商业大厦清山居卖,就是70块钱。做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实在不划算,就不给工厂做加工了。”
那为什么自己不做个工厂呢?老伊告诉记者:“那会儿要办个执照特别费劲,想送进商场还需打点各种关系,我嫌麻烦。不过那会儿我们在广场放风筝的时候总有游客问,您这老鹰卖不卖啊,顺手就转让了。这样一个风筝也能有10块钱的进账,比做加工划算多了。”
如今退了休,老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琢磨彩绘、剪型、烤竹、劈竹、抹胶、贴糊、拴线、放飞……在众多的风筝种类中,他最喜欢钟馗风筝,因为“能驱邪捉鬼除魔”。他最新制作的风筝,就是十几个各式各样的钟馗风筝。
老伊玩风筝50年,期间在多个民间工艺比赛中获奖,作品也被多个国家的风筝爱好者收藏。但他说起这些总是很谦虚地摆摆手:“图个乐!就让它继续丰富咱的业余生活吧。”(王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