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博而励画廊推出5位柏林艺术家群展 对战后抽象和具象艺术边界的探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罗书银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2018年3月23日博而励画廊群展:“柏林5人展”(5 X Berlin)开

2018年3月23日博而励画廊群展:“柏林5人展”(5 X Berlin)开幕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3月23日,博而励画廊于“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的群展:“柏林5人展”(5 X Berlin)开幕,五位来自柏林的艺术家,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综合材料,作品中都充满了“明亮的色彩”。这五位艺术家分别是:乔纳森•米斯(Jonathan Meese)和托马斯•塞比茨(Thomas Scheibitz)的系列绘画作品,安塞姆•雷尔(Anselm Reyle)的浮雕作品,卡佳•施特龙茨(Katja Strunz)的纸上作品,以及托马斯•基塞韦特(Thomas Kiesewetter)。他们正处于创作生涯中期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开始在不同风格方向上占据前景地位,对柏林当代艺术的塑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不断地在视觉领域的实践中对现代主义观念发起挑战。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Enrico Brandt(左)在展览现场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Enrico Brandt在展览现场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后,柏林这座城市成了一座特殊的历史城市,“别样的废墟”,各种“垃圾文化”,以及前所未有的景观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涌入柏林,开设他们的工作室。对于这座渐渐在伤口的愈合中复苏的城市而言,它的艺术世界成为了原东、西德以及更广泛的地域艺术理念融汇的大熔炉。这儿汇聚了东德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的具象画传统,西德著名杜塞尔多夫学院派的艺术理论,以及卡尔斯鲁厄、汉堡和柏林本身的主流艺术形式。艺术家把自身对于这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的解读反映于实践之中。正是不同的艺术风格概念所展现出来的多元性,赋予了柏林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之都的身份。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右)与画廊合伙人贾伟在展览现场

画廊创始人Waling Boers(左二)与嘉宾合影

收藏家田军(左)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庄辉(左)在展览现场

  五位艺术家中,托马斯•基塞韦特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是在雕塑方面造诣最高的雕塑家。他的三维抽象作品由铸型工业材料构成。其中,那些颇具“破烂儿”感的金属板,呈现出一种“模型”化的视觉质感,或处于“未完成”阶段的特质。基塞韦特在工作过程中不对最终成品预先构设任何形式,艺术家富有玩味地弯曲和折叠金属板,而后将这些独立的作品固定在一起,涂以鲜亮的颜色,使最终的成品在弧度和尖锐的转折中显现出有机的连贯性。基塞韦特的作品不局限于创造形式,同时也试图使作品在不同视角下触发观者不同的感知体验。

Thomas Kiesewetter 《无题》 2018   钣金,颜料  63x38x45cm

  透过这些大胆的用色,基塞韦特的雕塑涉及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元素,令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建筑,也让人意识到这些单一材料的稳固性。这些拟人化的作品传达出,尽管抽象的感召力和先前对纯粹性的要求已不复存,但抽象本身却走向永恒。

  托马斯•塞比茨的实践显现出相似的脉络。他意识到在画布上创造新艺术形式之不可能性,通过从那些暗示性的、无可名状的视觉记忆和熟悉的图像中提取灵感,艺术家以怪诞的手法把材料拼贴融合,并对那些反复出现的形象严丝合缝的构图进行拆解,从而尽可能接近于一种异乎寻常的观念视角。作为著名的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这里曾培养出像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这样的艺术家—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塞比茨在艺术生涯中不断地挑战着具象与抽象艺术之间的界限。他的工作方法将现成的图像、杂志图样和建筑形式这些所谓的“二手材料”并置—创作了一种具有触感的,或被他认为能够触发潜意识经验的独特存在。塞比茨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有如从艺术家视觉库提取的象形符号,它们转化成为“具象”事物的替代物,在构造上扩大成为多层的、多视角的视觉呈现。

Thomas Scheibitz  《马尔•科登特的画像》 2017  油画颜料,乙烯基,马克笔在画布上  170x130cm

© Thomas Scheibitz / VG Bild-Kunst, Bonn 2018  Courtesy Sprüth Magers  Photo: Jens Ziehe

  在柏林九十年代处于“文化过渡期”的历史背景中,毕业于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的安塞姆•雷尔,通过提取柏林街头随处可见的“现代主义”设计和衰颓建筑中明显的纪念性物件,在他的集合作品和雕塑中发展出了无与伦比的精湛性。雷尔从上世纪各种艺术风格中获得灵感,将非定形艺术、硬边艺术、欧普艺术和极简艺术中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动态感重新融入作品,使它们以一种令人不安的形式相互共存。他的作品形式从人造的色彩和粗陋、具有“破烂”感的材料之美学出发,如锡箔、聚酯薄膜、汽车部件、废弃的计算机元件、报废的金属丝、霓虹灯等制造出光泽或反射表面的材料,抑或是包裹了闪烁的、俗艳色彩的有机玻璃材料。这些多样化的质感,公然反抗着传统美术对于表面、构图、甚至是绘画和雕塑之间边界的标准形式。由此,艺术家试图构建出一种看似廉价的流行艳俗美学,进而影射出社会和政治的环境。

  在战后抽象主义氛围的浸染中,雷尔将他的“当代艺术”玩笑指向了形式主义的构设。艺术家不但批判性地反思了普遍的品味趣味,还戏谑地玩味着乌托邦以及现代主义抽象,制造出一种有如游乐场般的美学样式。

  

Anselm Reyle   无题(中号锡箔)  2013  混合材料,亚克力玻璃  143x122x25cm

  卡佳•施特龙茨的绘画和雕塑实践根植于构成主义和前卫艺术,艺术家在对可循环材料的使用中,回溯着自身的生活经历。为了对构成主义所展现的结构展开进一步探索—同时反映在观念的总体性和物件的现实感上,艺术家的雕塑和纸上作品在时间性和空间感中找寻着平衡关系。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纸浆摩擦”(Pulp Friction)系列,纸本颜色由回收的底布和衣服染制而成(二手的,每一件都拥有自身的历史),浓缩了空间、时间和历史。居于施特龙茨实践核心的“自由沉落”概念,概括了艺术家对于时空观念的理解。作品在运动的展开中捕捉到了那一独一无二的瞬间。

  

Katja Strunz   在下落时展开  2017   纸浆绘画  177x127.5cm

  在五位艺术家中,乔纳森•米斯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包含了最突出的视觉指涉和暗示。他的绘画、雕塑、装置和表演作品一贯以争议性的、意义含糊的政治批判著名。米斯的艺术实践植根于德国的达达和激浪派艺术传统,同时深受约瑟夫•博伊斯等艺术家的影响。他自身所显现的煽动者姿态,以及对“艺术独裁”的宣称,常常触动着反叛与亵渎、宣泄与驱邪、个人崇拜与政治批判之间的界限。

  米斯的绘画、素描和装置作品,受惠于八十年代德国后表现主义,呈现出风格化的艳俗效果。他那看似不修边幅的技法伪装出了肆无忌惮的天真表象。他在画布上涂抹丙烯、蜡笔、石墨、墨汁和水彩颜料,全然摒弃了常规的绘画概念。他的图像通常结合了现成品和政治人物(或他本人)原始照片的拼贴,以涂鸦的形式用无法翻译的德语和英语写下政治(或他自己的)宣言。

Jonathan Meese   无题  2017   布面油画、丙烯  210.5x140.3x3.3cm

2018 © Photography Jan Bauer . Net  | Courtesy Jonathan Meese . Com

展览现场展出作品

  本次群展“柏林五人展”,来自于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将成为折射出孕育了他们的艺术实践之语境的棱镜。其中有关艺术及更广泛议题的意识形态观念,将反映出他们对于战后抽象和具象艺术边界的探索。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其21世纪艺术成就。此外,“柏林五人展”也意在为同柏林具有历史,文化,政治等颇多相似性的北京艺术界带来新鲜的灵感。

展览开幕现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