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Pearson《Art History》 收录谷文达及其“联合国”系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谢媛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艺术史》(Art History)由Pearson出版,自1995年第一版面市至今已出版六

  

  《艺术史》(Art History)由Pearson出版,自1995年第一版面市至今已出版六版系列丛书,谷文达是为数不多的自第二版就入选其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此外录用的华裔还有贝聿铭、马雅琳等。

  Pearson Plc是一个国际著名的传媒公司,旗下包括Pearson Education Group, The Penguin Group, Financial Times Group, Pearson Television。其中Pearson Education Group 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之一,迄今为止已出版40多万种图书,覆盖从幼儿园到博士生等不同年龄段,涉及包括经管、英语、计算机、工程、社科、政法、人文、科技、生活等在内等几乎所有学科,并在各学科和各年龄层次的教材、科技类图书及工具书等方面占主导地位。

  《艺术史》从专业、严谨的学术视角向大众展示了人类艺术自起源至今的艺术发展历程,涵盖了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各类艺术形式,观者不仅能从国际的视角看到艺术史的详尽历程,更从中窥见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书中不仅涉及各类著名绘画作品,还包括摄影、装置、雕塑、纺织物、珠宝、家具、建筑、设计等各个人文艺术类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像及新媒体艺术类亦被逐渐收录其中。

  《艺术史》集结了多位知名学者、教育家的研究积累,每一个新修订的版本都容纳了最新的研究、观点、艺术类型,以顺应时代背景下不断更新的广大读者的需求。

  各界评论:

  William Ganis (威尔士大学)——“对学生群体而言是一册绝佳的工具书,并同时利用生动的文笔与案例吸引着所有的读者,精致的配图以及可阅读性的电子版都显现这册书的吸引力以及可阅读性。”

  Eleanor Moseman(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为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艺术视角及其完整的历史来源,同时以引导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将知识结构铺开。”

  Elizabeth Olton(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全面、发人深思……其中的排版及建筑配图都非常精美。”

  何谓“艺术史”?

  艺术史家诠释艺术作品的四种途径:

  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有很多种,而艺术史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途径之一,它广泛而独特的视角无疑为大众接近某件创作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通过探寻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建筑师、赞助者,甚至是收藏家等任何一个与作品有关联等人物),艺术史家试图以此追溯作品的最初的起源。

  理解一件艺术品的涵义不仅需要知晓其文化涵义,亦需从各个层面及相关领域发现其创作意义,尤其对于某些历史久远的作品更需如此。这是一个深刻的学术的追究,而非一种视觉直观主导的意识流。艺术史中的艺术作品集时代及其起源的价值观与愿景于一体,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艺术史家以其深厚的艺术理论及解释方法向大众诠释最全面的艺术知识,而在集结成册之前,艺术史家们主要以下列四种方式诠释艺术作品:

  1.     评定作品物质属性;

  2.     分析作品视觉或结构构造;

  3.     辨别作品材料或其传统符号;

  4.     综合其文化内涵信息。

 ——(以上文字摘自第六版《艺术史》)

  主编:Marilyn Stokstad(1929-2016)

  知名艺术史学家&教师,大学艺术协会(College Art Association)及国际中世纪艺术中心(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Medieval Art)主席,在其专业领域独树一帜。

  Stokstad自1985年起任教于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1997年凭借堪萨斯年度教育家(Kansas Art Educator of the Year)获得国家艺术大奖(Governor’s Arts Award)以及卡尔顿大学(Carleton College)文学博士;2002年在全国妇女艺术核心会议(National Women’s Caucus for Art)中荣获终身成就奖,并在同年退休时荣获Judith Harris Murphy杰出荣誉教授。

  在《时代》杂志推出的前100名最具大学阅读性女性作家排名中,Stokstad位列排名第32位,是以纪念其于1995开始主编出版的《艺术史》(Art History)。

  谷文达(生于195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传统水墨绘画,1987年移民美国。1992年,谷文达开始创作“联合国系列”作品,创作至今已涵盖了20个“纪念碑”,皆以突出一些特殊国家的历史与传统为主。

  这些大型装置将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人类头发,编织汉语、英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式的伪文字发幕墙。虽然构成了可读性的文本体,然细细品读却是谷文达别致的个人语言:在现下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对彼此对理解或许是片面的,也或许会产生误读,甚至是错误的。

  联合国-中国纪念碑:天坛  1586cm长*610cm宽*396cm高

  “中国纪念碑:天坛”(图33-54)由美国纽约亚洲协会赞助,1997-1998年创作于谷文达上海与纽约代工作室,其中部分创作以明代的皇家祭坛为参考对象。褶皱的帘子由在中国、纽约的唐人街以及附近的一些城市收集的头发组合而成,在椅子上的屏幕呈现了蓝天白云,同时伴有中国传统钟声回荡在展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类同伟大的“乌托邦”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但在谷文达的艺术世界中,它“终将完满实现”。

——(书中部分文字摘录)

  “联合国”是缘起于1 9 9 2 年初的一个持续性世界范围的艺术计划。从1992年初到1993年底,谷文达构想了一套涉及复杂策略和方法的观念和执行计划。在这个漫长的思索阶段,他曾经怀疑自己能不能成功地构想和实施这个在观念、物质、时间、政治和种族方面困难重重的艺术计划。但是当他清楚地看到这个计划对个人、对其他民族和他们的文明的深刻意义和挑战性时,他的信念变得坚定了:“我觉得,作为我所要冒的巨大风险的结果,“联合国”计划可以为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的我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十年以上的时间中,“联合国”艺术计划将巡回五大洲,在大约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主要根据他们的历史、文明和政治上的意义而定。通过使用当地在世居民的真实头发,他将密切结合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每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创造纪念碑性的装置和大地艺术以凸显每个国家的身份。这些独立的装置将成为“联合国”整体计划中的国家纪念碑。

  谷文达希望通过“联合国”计划和许多分部性纪念碑作品来向两个方面推进:个人的与政治的,地方议题与全球话题,当下性与永恒性。基于全球生物/地缘/文化的迅速变化,在接近新的千禧年之际,他为“联合国”艺术计划的观念、策略和方法设定了几个实施的思路:

  第一,整个计划分为两部分:国家纪念碑和“联合国”的最后纪念碑。

  第二,每个国家纪念碑分为两部分:当地人的头发(该计划唯一的材料)和当地的历史上下文(观念)。

  第三,它不是通过想象或阅读有关文化的资料然后在个人工作室根据得来的信息制作作品,而是(通过收集头发)提供与当地民众和文化史(观念参照)的实际接触、互动和遭遇,我相信实际的身临其境的经验远比文字解释更真实、更重要。

  第四,“我”作为发起者和执行者,我的生物/地缘/文化身份成为形成这个文化对话、冲突和可能的对抗的重要元素,当我被埋入除了“联合国:中国纪念碑”之外的其它纪念碑中时,这个位置会不断产生“我是谁”到“我不是谁”的问题。它也为我们星球的每个人提供可以与之发生联系的国际“游牧者”。这四个实施的思路创造了绝对真实的情境,它完全适合超越“它者化”、“地域化”、“跨文化化”等等的当今生物/地缘/文化变化。在这个观念性作品的实施过程中,当地的种族的身份及其文化被我这个“陌生人”“它者化”。同时,我自己的身份也被“它者化”,因此也融入“陌生人”和他们的文化中。这是一个双重的“它者性”。

  “联合国”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它产生了对当地观众和我本人而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心理悖论。当当地观众站在在他们的历史背景中用他们的头发制作的纪念碑之前时,一方面他们有着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觉得他们和他们的 文化被一个“陌生人”“入侵”和“占领”了。这样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的、悖论式的对话,和对当地观众与作为创作者的我之间的“自我”的重新界定,这是意味深长的,非常有趣的。它揭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互动。于是,像一个批评家以正面的口吻所说的那样,“‘联合国’计划以模仿嘲讽了文化殖民者的作用。”

  ——摘自《我们时代的神曲:关于“联合国”艺术计划及其时代与环境》谷文达

  《联合国》系列唤起了众多文化和历史理解的互动,以及不同身份(当地与异域,作者与观众)的重叠错位。这种阐释的复杂性构成了《联合国》的意义。然而,谷也许没有预见到这一意义,他主要的追求是通过他所有的艺术项目配置一个乌托邦式的、普遍的结构。尽管谷接受观众对他作品误解的现实,但是,误读的可能性没有妨碍他对世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解读的理想主义的追求。谷文达将继续在他的作品中寻求人文的乌托邦式的普遍性。

  ——摘自高名潞:“寻找普遍性图式:《联合国》系列及其他作品”

  谷文达个人简历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纽约&上海

  自1981年起,谷文达已参加的个展、群展及双年展遍及全球30多个城市。2001-2002年,谷文达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其艺术生涯的首个研究展。至今,谷文达的作品已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等作为永久收藏,并有众多私人收藏。

  Peter Selz博士称谷文达是“中国自变革之后最原始、最真实的艺术家”,纽约《时代》杂志写道:“谷文达的艺术似乎总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似乎总受到大众的质疑,而另一方面,它总被热忱的艺术世界所捍卫……”在Edward Lucie-Smith最新的文章中写道,“谷文达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的新一代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已然成为了一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而且,他更是一个时代文化中举足重轻的存在。”

  “以上材料由谷文达工作室提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