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观物——王克举作品展”亮相筑中美术馆 于自然风景中表达心灵的跃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晓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展览嘉宾合影  2017年9月9日下午15时30分,“观物——王

展览嘉宾合影

  2017年9月9日下午15时30分,“观物——王克举作品展”在筑中美术馆(新馆)正式开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水天中担任学术主持,王克举学生、留德博士薛雷担任新媒体策划,向我们展示了著名艺术家王克举的新近作品80余幅,此外还有3件薛雷根据王克举创作所做的影像作品,力图从整体上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画家心思和新的风景图卷。

展览开幕式现场

  王克举,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创作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作为活跃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的中坚力量,王克举的绘画艺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时代变革的多重影响,喜欢以自然与乡土为母题进行创作,但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王克举选择了用“写生”的方法,以及将自己融入大地的方式表达他面对自然、置身自然的情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开幕式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艺术学院院长吴付来开幕式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水天中开幕式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在展览开幕式上向大家分享了对王克举艺术的感受:“首先王克举在艺术创作的立场观点和当下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吻合的,王克举并没有拘泥于个人的小情怀,而是通过作品再现祖国的大好山川。第二,在艺术创作中大胆突破自己的艺术观念,把西方的油画艺术和中国的国画艺术相融合,用西方油画材料和中国画手法进行创作。第三,他的艺术语言个性非常突出,淡化光影、取材小景、采用书写性线条、加强色彩对比、只描绘植物和山川等特点最终构成了王克举的独特艺术风格。”

艺术家王克举开幕式致辞

筑中美术馆创始人林犇开幕式致辞

筑中美术馆执行馆长孙莉敏主持展览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水天中对于王克举的创作这样谈到:“王克举的绘画不论是在画室里还是置身山林草木,他作画的重心是‘最恰切最强烈地’表达他‘自然萌发的’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种情绪情感植根于画家的个性气质而沉睡于内心。当他面对某种自然状态时,这种情绪情感被唤醒,画家以十分自然的形式‘记录’着此时此刻的综合性感应。王克举善于在质朴的‘丘壑’中显出色彩的辉煌,于沉厚的‘笔墨’中透出生命的跃动。出现于他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饱含生机,无所羁绊,开朗、饱满而丰实。”

展览现场嘉宾与艺术家合影

艺术家王克举

  对于此次展览的作品,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王克举“试着用线条来描绘对象,强调画面的对比关系,这不仅仅是我画面语言的变化,也是我心理上的一种调整。另外,我的画面黑点和色块增多,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追求一种沉静的意境,表达一种深沉的情调。并带领大家进入到中国的风景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各谐关系。”艺术家王克举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

展览现场

一学生展场上正在临摹王克举的画作 

展览现场关于王克举著作的展示

  清华美院教授顾黎明则认为王克举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是“首先,画面中的光影和明暗关系慢慢被剥离,采用一种平面化的色块儿来表现,艺术语言越来越纯粹;其次,他的心态越来越放松,非常注意线条的书写性;第三,他的色彩更加单纯、直接。他原来的作品是人与自然的对话,现在更多的是抒发自我的‘游观’心理世界。” 顾黎明这样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讲到。

“观物——王克举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关于王克举的创作,展览开幕之初,在筑中美术馆三楼会议室还举办了一场“观物——王克举作品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生郑工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殷双喜,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导牛宏宝,清华美院教授、博导顾黎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以此次展览的主题“观物”为切入点,探讨王克举绘画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生郑工(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殷双喜(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殷双喜从艺术的观看视角向我们阐释了王克举作品的节凑感。艺术家的作品中,其油彩有厚有薄,用笔有快有慢,这种油画技巧的多变导致王克举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来看的效果完全不同。“王克举的画很像交响乐,有金属的声音,金属感来自于色彩的切分、冷暖、明暗,从而使画面形成一种节凑感。”与之前的创作相比,艺术家近期的作品中,色彩经过了提练和简化,这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但它还不是抽象,同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实,而更倾向于写意,同时也有了抽象的感觉与节凑。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从油画语言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王克举的创作。他认为王克举的作品不能严格意义上称之为风景画,在西方,风景画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视觉观看,而王克举的作品表达更多的是他的土地情怀,他的新作选择了棉花、高梁、柿子和苞谷地等元素构成风景,其背后传达的更多是一种劳作的喜悦和土地的生命力。其次,牛宏宝认为王克举的新作中,油画语言渐渐从大色块的分割组合向线条的写意、抒情延进,也就是说艺术家现在除了强调色彩的表达外,更注重画面线条的动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从写生与创作的角度阐释了王克举作品的迷人之处。从现象学角度来看,王克举的作品有一个从“观物”到“观景”、“观心”的过程,虽然他多在户外创作,但他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写生,而是一种有自己语言风格的创作。他微妙地处理了具象与抽象的关系,使得画面局部看起来是抽象,整体上又是具象的;他非常善于捕获自然的节凑,通过画面的油彩感、笔触的韵律以及雅致老旧的色调展示一种与“风景”截然不同的“心景”。

  清华美院教授顾黎明则认为王克举对视觉的把握比较强调“远望”,他没有刻意地描绘景物的具体细节,更强调画面的秩序感。这与中国的山水观有关,“中国是以自然为本,西方是以人为本,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山水是寄托感悟的载体,在西方山水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门类。王克举将西方在场性的写生和中国人的观看,以及对山水的眷恋结合在一起,使他的行为大于创作本身的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则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这一宏观角度对王克举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众位嘉宾对王克举艺术的探讨,艺术家对自己创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

  研讨会结束后,“观物——王克举作品展”正式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艺术学院院长吴付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水天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殷双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生郑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导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刘巨德,清华美院教授、博导顾黎明,著名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胡抗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教研室主任、教授孙向阳,中国油画杂志主编、天津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王琨,筑中美术馆创始人林犇等众多艺术家、批评家,以及藏家、企业代表、媒体出席了开幕式。

  据悉,此次展览自2017年9月9日将持续至10月1日。

太行秋正浓 布面油画 65x80cm 2016

奔腾山野 布面油画 160x200cm 2016 

红心火龙果 布面油画 160x200cm 2016  

锦绣太行-嶂石岩 布面油画 140x160cmx2 2017

丰收的花朵 布面油画 80x80cm 2017

随风起舞 主控播放循环 时长6分56秒 2017 透明全息屏、投影机、音响 策划/制作:薛雷

春意盎然大别山 布面油画 160x200cm 2016

红高梁 布面油画 160x200cmx4 2012






 
关键词: 筑中美术馆 王克举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