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7年5月13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巡展登陆江苏南京,展览展出了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为以张骞行走的北方丝绸之路为原型的400余幅艺术作品,以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丝绸之路当下的人文风貌。

开幕式现场

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致辞

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赵绪成致辞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致辞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艺术院院长    阿克玛尔·努尔金诺夫先生致辞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赞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致辞

  本次展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协办,江苏省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交流部、中华文化艺术扶植基金共同承办。开幕式上,杨晓阳还向江苏省美术馆捐赠了作品《酒逢知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共同上台为本次展览揭幕。

杨晓阳向江苏省美术馆捐赠作品《酒逢知己》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星表示,听杨晓阳院长谈教学、谈艺术、谈用人都让我们佩服,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者,来到北京担任国家画院院长后,近些年国家画院的各种大型活动、创作项目影响力越来越大,显示出中国最高平台的引领态势,杨晓阳院长对当代美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在个人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很多艺术思想至今被美术界热议,影响了许多年轻的美术爱好者、青年学子;他在创作中,体现了博大的胸怀,体现了博大的人生观。

展览现场

 据了解,1985年,杨晓阳从西安出发,沿丝路古道一路骑行到新疆,历时4个多月,沿途做了大量的考察、写生和记录工作,亲身感受到了丝路沿线城市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历史风俗和民族风情。彼时的身心震撼使他从此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在之后的30年里陆陆续续地对境内外许多丝路沿线的城市都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和体验,又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到中西结合的创新,最终完成了从写实到写意的升华。

展览现场

   本次巡展从北京开始,依次经过广州、兰州、济南、青州和成都,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恰逢“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杨晓阳三十年来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系统呈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风俗和景观的艺术大赏,更是一次有着非凡的跨时代视野、全球化情怀以及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交流、沟通与融合的艺术礼赞。它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非常契合,也是不断谋求国家政治经济的强盛,物质生活的丰盛,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识相知和谐相处之后,最终实现精神层面的融合与富足。

  本次展览分为分为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水墨精神四个单元:

  速写/写生

  写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面对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因而成为检验和锻炼艺术家造型能力与现实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写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速写式写生成为检验一个艺术家造型能力和对生活的敏感性的试金石,在迅疾而简练的线条中展现出艺术家对解剖、透视、构图、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写生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他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杨晓阳写生作品

  主题创作

  主题性创作是对艺术家造型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最终的综合性检验,并且通过这种创作,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

  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丝路风情》  480cm×159cm  2012年

《大河之源之八》纸本水墨 110cm×90cm 1986年

《大河之源之四》纸本水墨 80cm×130cm 1986年

《黄巢进长安》 纸本水墨 250cm×110cm  1987年

《黄河的歌》  纸本水墨 270cm×200cm  1983年

《苦水社火》 纸本水墨  200cm×253cm  2016年

  重彩绘画

  与黑白的水墨相比,色彩往往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且色彩语言本身不仅是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

  杨晓阳的重彩作品,大致有三种类型:学习传统的青绿重彩、融汇中西的现代重彩和借鉴壁画因素的写意型重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杨晓阳就开始关注色彩语言及其表现力问题,并在一系列大型作品中进行了探索。这些以中国传统青绿为主的早期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其清雅、高古的格调,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却又几乎同时开拓出中西融合型和重彩写意型两个方向。其中西融合型作品在中国传统色彩用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色彩原理,通过借鉴西画色彩的科学性与光感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表现,并在中西艺术的交融、转换、对比之间,和不同时空的交错之中,构建起一种场面宏大、色彩瑰丽的艺术空间。而其写意型作品则把色彩作为一种意境的烘托,并把线描的塑造作用亦融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使人形成苍莽、遥远的历史想象。实际上,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并无截然的分割,而是相互交错。这不仅表现出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广泛研究兴趣,而且也表明了其综合的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历史意识和多种材料手段的自由运用。

《丝绸之路》局部1

《丝绸之路》局部2

《丝绸之路》局部3

《丝绸之路》局部4

《丝绸之路》局部5

《丝绸之路》局部5

《丝绸之路》局部6

《波斯迎亲》 160cm×185cm  1994年

  水墨写意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杨晓阳开始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写为其水墨画实践奠定了风格上的基础。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甚至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趋向,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栓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揉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杨晓阳也因此而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他清晰的四个段落表现出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关中农闲》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关中正午》纸本水墨200cm×190cm  2003年

《苦水社火》 纸本水墨  200cm×253cm  2016年

《水墨人物》  68cm×68cm  2015年.webp

《水墨人物》  68cm×68cm  2015年

《社火》  360cm×3150cm  2016年

  本次展览持续至5月21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