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9位艺术家“聚焦”现实 以作品呈现当下社会焦点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

“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4月26日,“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展,该展览是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之一,展览展现了9位艺术家的7组作品,以绘画、装置、影像、摄影等艺术形式展现艺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场》 李纲 2015年

  这七组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关注社会现实的不同切面,包括对社会变迁中城市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对疾病或伤痕的思考,及对某些少数群体的关注等等。艺术家们深入社会现实,以敏锐的触觉,特殊的形式表现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表达出对弱者的关怀,为他们发声、呐喊,引起观众的共鸣。

  深刻的社会事件记录背后,引发人们对生活、生命、社会行为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有可能触发事件的伸展与转换的思考。展览是艺术创作中对社会现实价值取向的一次探索、重申、践行和鼓励。

《巡视》 罗灵和刘可 2008-2013年

  本次展览策展人陈烨表示,“这次选的作品都是跟现实问题发生关系的,不是那种纯粹观念型的。所选的作品要“接地气”,它们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接地气,但它们的落脚点一定要跟现实的、身边的、社会中的事情是有交叉的。”

《植物人艺术唤醒》 吴超、夏维伦

  《在场》是李纲对时代和社会变迁中关于“文化废墟”问题的一次探讨,在李纲的设置下,一家遗弃的工厂建筑被这家工厂生产出的荧光面料“包扎”起来,他用“在场”的方式实现了一次艺术与社会的连接与碰撞,表达了对某种社会状态的留恋。

  罗灵和刘可的装置《巡视》也对城市变迁和文化消失产生了思考,城市保育的守望者用作品与一本《工农路十六号》共同承载起一段“文化苦旅”。

《无痛之痛》 郄良海 2017年

  吴超与夏维伦的作品《植物人艺术唤醒》把艺术与医学结合起来,以跨学科实验项目尝试探讨疾病对于时代的隐喻,以及关于艺术的界定,让人惊讶于艺术的力量。

  而郄良海的《无痛之痛》用最朴实的语言,呈现了麻风病人的脆弱与无助,艺术家将不可见的伤痕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寄往天堂的信》 周钦珊 2012年至今

《寄往天堂的信》创作手稿

  周钦珊的系列作品《寄往天堂的信》关注的是失独者,这些作品都源自失独母亲写给女儿的信,周钦珊将这些信的内容,包括文字和标点符号以一定的规律转译成相应的线条和空格。在现场展示的草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的“转译”过程。

  而在肖珊珊的作品《都,在这里》中那些无家可归的露宿者,以及梁莹菲用镜头定格的来自凉山彝族青年的一场“两千公里的成人礼”中,又呈现了另一些群体的生存状态。

《都,在这里》 肖珊珊 2008-2016年

  参展艺术家们对所关注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展览同时还呈现了艺术家们调研与创作过程的资料,包括实地拍摄、视频音频记录,以及文献搜集、调研过程和创作过程的手稿笔记,而这些“过程”也是本次展览颇为重要的部分。

“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展览现场展示的创作手稿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继“另一种地域性”的展览选题后,这次囯家资助学术项目“聚焦——艺术中的当代社会”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体现了中国美术正以务实的精神和直面当下的学术态度主动切入社会现实问题的课题选择倾向,也体现岭南画派纪念馆在持续对广东近现代美术史课题开展研究的同时,对当代艺术项目的选题持开放性态度。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5月7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