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丝路与世界文明 2017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创作研讨会举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倩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6年7月20日,“丝路与世界文明”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

  2016年7月20日,“丝路与世界文明”2017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题创作研讨会在文联举行,邀请近50位艺术家在研讨会现场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现场阐释。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陶勤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陶勤主持,到场嘉宾包括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左中一,中国美协主席、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刘大为,中国美协秘书长、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徐里,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策委会顾问邵大箴,策划委员马书林、王镛、卢禹舜、李象群、尚辉、张晓凌、杭间、胡伟、朝戈、董小明、薛永年等,国际策委温琴佐·桑福先生,外交部行政司许蔚参赞、钱磌副处长以及50位艺术家。

  陶勤副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双年展的筹备情况,她介绍:第七届北京双年展从筹备启动至今历时4个月,中国美协作为展览的参与主办以及具体实施单位,已经向国内外三千余位艺术家发去征稿函和参展指南,针对各国驻华和我驻外使馆、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展开走访、通联工作,并与100多驻华驻外使馆以及美术机构进行联系,其中各国驻京的使馆拜访了近30家。同时,“丝路与世界文明”的展览主题在过去的四个月里不断被国内外媒体报道,尤其是海外重点媒体也对展览进行报道,在展览场地方面则已经与中国美术馆达成合作。

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左中一致辞

中国美协主席、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刘大为致辞

  研讨会上,作为双年展总策划的文联副主席左中一、美协主席刘大为先后致辞,肯定了“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一展览主题在当下的时代特性,他们认为,丝路的历史和现实题材是非常鲜活丰富的。沿路各国在共商、共建、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在实现“五通”尤其是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友谊、民族交往和文化融汇的生动故事皆可入画。而沿路各国政治经济互通、民间生活互融的过程,其实也正是文化坐标、艺术观念、艺术经验互通互学的过程。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策委会顾问邵大箴点评艺术家作品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策委会策划委员王镛发言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策委会策划委员马书林发言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策委会策划委员胡伟发言

  研讨会到场艺术家近50位,他们在现场分别对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阶段进行汇报,由十几位双年展委员对艺术家的总体创作进行点评,多位委员都提出了当下的艺术家在创作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不应仅仅体现民族风情,更应该去思考丝路的历史、文明在艺术中的体现。

双年展策委会委员董小明发言

双年展策委会委员朝戈发言

策展人温琴佐·桑福发言

  到场艺术家包括格林纳达艺术家特里西娅•丹尼斯•伯特利、孟加拉艺术家默罕穆德•雷扎•拉赫曼,中国艺术家陈孟昕、许俊、崔晓东、于小冬、何加林、李爱国、刘选让、王沂光、刘金贵、孔紫、胡明哲、王宓、韩学中、马欣乐、邹立颖、孙秀庭、文集、郑百重、萧瀚、张红年、南溪、刘亚明、余光清、乌日切夫、王雅平、李传真、王书杰、周逢俊、常嘉煌、孙国庆、康蕾、徐国雄、王鹏、韩博、史钟颖、周建朋、冯崇利、邓柯、章华、边凯、乔宜男、郑虹、寇月朋、钟剑秋、于明、蔺宝钢、焦洋、黄华三等。

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对主题研讨进行总结

  最后,由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对主题研讨进行总结,他认为“丝路与世界文明”本就是一个带有史诗意味,蕴含高浓度情感的主题,不是泛泛地以功利之心就能驾驭的,特别考验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和家国天下的赤子之心。研讨会展示了一百多份关于主题创作的作品或方案、草图,门类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漆画、雕塑、装置、综合材料等,从今天提交的作品以及草图来看,在和主题的契合度上,都是很切题的,涉及了古今丝绸之路和世界文明的事件、人物等等,其中有很多亮点题材比如:“毛泽东主席与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面”“习近平主席与印度总理莫迪”“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鲁迅与托尔斯泰”“张大千与毕加索”“徐悲鸿与泰戈尔”等,很多成品很不错,很多草图样稿也是值得期待。

  据雅昌艺术网记者了解,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的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将于年底截稿,2017年春节前后进行评选,2017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届时预计将有100个国家的600多件当代美术作品参展,明年是北京双年展创立15周年,参展国将第一次达到100个,越来越接近“联合国”,体现着北京双年展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号召力,彰显着“艺术促进和平”的魅力。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将展现“中外文明牵手,续写丝路传奇”的壮美图景。

  以下是部分委员为艺术家创作提出的建议:

  邵大箴:作品主题很明确,语言也要单纯有画种特色,这非常重要。观众看画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语言多了,复杂化了,反而适得其反。无论是中国画、油画,比较好的作品都是语言单纯的——主题鲜明、明确、语言单纯。油画目前来看少了一点,国画有不少名家参加,还是希望可以挖掘一些新作品,雕塑作品也要单纯一点,不要做得太繁复。每个品种的艺术语言必须有自己的语言本体。我觉得作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艺术家要有这个精神,策委也要把关。北京双年展在国外艺术家中的名气是很大的,现在我们要争取到10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这非常好。说实话,我们也不能像圣保罗、威尼斯那样给搞前卫艺术的人提供平台,还是要以传统语言为主体,适当吸收一些观念的、装置的艺术家参加。

  刘大为:提交的作品非常丰富,画种、形式都紧扣主题。艺术家从各自对主题的理解和专业特点拿出了作品,有一些还进行了精心架构,创作下了功夫。创新方面还需要加强。北京双年展跟世界各国双年展最不一样的就是坚持展示架上绘画和雕塑,适当吸收一些装置、综合材料,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家的热烈响应。用绘画、雕塑的传统形式照样可以反映现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创新。坚守架上绘画和雕塑传统的同时,也要体现新的精神。在不失主题、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要体现出举办北京双年展要表现的时代精神。在这个国际双年展里,中国的入选名额还是很珍贵的,大家要继续努力。有些作品跟主题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调整,丝绸之路非常壮观,画丝路上的山水也可以有大创作。

  王镛:从播放的作品来看,大部分都是紧扣主题的。中国美术家的特长是擅长写生,很多人都是根据写生的经验进行再创造,值得发扬。但是有些作品存在图解的痕迹,应该尽量克服简单的图解,真正从生活和历史当中汲取灵感。国外的作品总体来讲水平不如国内,特点就是比较轻松。处理这么重大的主题,表现得比较轻松,想象力也比中国的美术家更丰富。

  马书林:大家在双年展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很大,组织得非常到位,真的是越办越好。中国美术馆的吴为山馆长也非常重视这次展览。因为我的工作是主管展览,吴馆长跟我谈过很多次,一定要对双年展倍加投入,也非常期待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能够出现更加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丰富馆藏。总的感觉是国内的作品有些满,相对来说感觉有一点累,其实优秀作品往往都产生于放松心态的状态下。国内画家应该在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情感表现的真诚,如何用个性的形式语言表现真诚;二是时代信息和时代高度;三是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体现的要更加充分;四是形式要更加多样。从作品的力量和力度的角度应该增加一些新作品,中国的文化精神,无论是工笔绘画,还是写意绘画,最重要的是体现精神。

  胡伟:北京双年展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是我们的荣耀。主题当然重要,但是艺术表现更重要。在材料技法上还应该再宽一点,再丰富一点。以中国当下绘画的整体面貌作为抽象绘画组成部分的很少看到,作者可能是怕选不上。在宣传上应该引导一下,风格样式要多样,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主题和艺术表现的关系,在宣传上还得再引导一下。

  薛永年:大家下了功夫,做了很大努力,有比较好的基础。思路比较开阔,有不少是扣题的,也有一些创意。现在看来有几个问题:

  一是我们办的北京双年展的特点是架上艺术,不管是架上的绘画,还是架上的雕塑,传统的中国画也好,仍然是要有创意的。是不是能够不把画这个题材变成任务,而是变成自己内心的需要,确实有感受,确实有感悟,确实非画不可,这样你的画就有诗意,就有哲思,就有独特的地方。二是不一定非画古代丝绸之路,而是凡是符合丝路精神的、世界文明互鉴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都可以画。三是在艺术手法上,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除了讲现实主义,还讲了浪漫主义。

  卢禹舜:我对北京双年展非常有感情,从第一届参展到现在还能够积极参与策划,见证了双年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最好、最高的国际展的过程,没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力量,这样规模的国际性的美术双年展办不起来。现在有100多个国家来参加这个展览,充分体现了组织上的力量。今天的研讨会看作品也体现了这样的力量,这就是实现作品质量最好的保障,好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做这样的国际性展览的时候,对自己国家的作品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这样一种组织方式来做,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有效的组织保障,今天这个研讨会的召开很重要。

  刚刚看了部分作品,整体感受是主题鲜明,大家都围绕着“丝路与世界文明”这样一个主题展开思考并进行创作,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非常多样,作者有思想、有想法,也有创造和创新。但是,还是看到了一点不足。如果按照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去要求的话,国家、民族、时代还是要思考得更多一点。从艺术精湛这个角度来考虑,水墨作品稍微少了一点。由于主题鲜明,恰恰就造成了主题与绘画性的问题,说明式的作品可能太多,像讲故事一样。对艺术本体的研究显得稍微少了一点。

  李象群:感谢中国美协为中国美术界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有中国美协这么坚强和强大的后盾支持,这是中国美术界和中国美术家的一件幸事。总体来看,这次的作品呈现了多元化、多方面,通过丝路传承文明,主题比较鲜明,能够看得到这些方面的呈现。当然,问题也是有的。艺术家不仅仅是要靠身体流汗,还要靠头脑去流汗。有一些作品确实下了很多功夫,但生活情趣的描写过多,对于当下语境的深入不够。没有真正体验到美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尚辉:从今年以来,《美术》杂志开了“一带一路”栏目,主要是梳理“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和研究成果。目前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有关丝绸之路的写生、创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丝绸之路遗址、遗迹的描绘;二是古代丝绸之路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性创作;三是对丝绸之路民族风情的描绘。我理解这次提出“丝路与世界文明”的主题首先是探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二是展现“一带一路”国家的当代美术状态;三是凸显当代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是讲当代的问题。

  在创作上存在一些盲区。第一个盲区是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西域,特别是欧亚文明交互作用的表现。我们极其注重遗址的表现、民族风情的表现,这是比较表面的。“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个主题的提出是想更深层次的讨论中国与亚洲、欧亚文明交互作用的历史。现在对文明交互作用的表现不足。

  第二个盲区是亚欧腹地的很多国家的当代美术现状的展示。“一带一路”涉及这么多的中东欧国家,这些国家也是美术研究和展示的盲区。对于这些国家的美术作品,50年代、60年代介绍得比较多,当我们跟西欧、美国接触比较多的时候就把这些国家忽略了。这次展览能不能调整一下美术的结构,这次计划有蒙古国和印尼特展,能不能再组织一组有关欧亚地带的,让国内的艺术家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和艺术有更多了解。

  第三个创作盲区是中国与当代世界文明的关系的表现。我们是不是应该着眼于新时期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与丝绸之路国家的交往。从今天来看,“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个题目是中国加入世界大文明以后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贡献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打开这样的视野,创作思路会更加丰富。我们到国外去,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制作的小商品,而这次的作品中好像没有人表现这些内容。还有由“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概念,中国新的名片,比如高铁建设。对于中国在非洲地区的高铁建设,是不是能涉及更多一些。

  第四个盲区是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方面会更加充分,比如快餐文化,刚刚有作品提到可口可乐。“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个题目是非常大的,不要都局限在表现新疆的少数民族、石窟、壁画。纪念建党95周年找不到一件很典型的丝路作品,希望这次双年展可以表现出来。除了快餐文化,还有品牌文化。最早传到中国的是服饰品牌,品牌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还有数字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距离更加近了,中国完全加入了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循环和建设之中,这里面有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和智慧。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弘扬中国精神,我觉得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第四个方面,这次毕竟是艺术作品展览,从刚才的大部分作品来看都是在叙事、讲故事,而不是通过艺术本体去表现。这次双年展在开放性上的步子要迈得更大一点。中国美术馆的很多空间都可以很好的用装置作品来表现,比如海上丝绸之路,从海里捞出来若干年前的一艘船,船上还有当时出去的瓷器。这样的东西如果在现场装置出一个大的作品,一进现场就马上感觉到中国和世界文明的深层次关系。史钟颖的这件由很多“蚕室”装置成“船”的作品很好,作品形式是挂在墙上的,要是我来做的话,我就用一年的时间,让蚕在船上吐丝,把蚕去掉,就变成丝绸的船,变成行为的观念艺术装置作品放在展厅里。在展示这样主题的时候,可以对当代艺术和架上绘画进行更多方面的探索。

  董小明:体现了本届策展和筹备工作的成效。相比往届,第七届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国内外的作品都有亮点和精品。现有的东西还需要增强。几个特展成为今天看稿的亮点。可以通过特展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它可以成为本届双年展国际展的特色。从作品来看,小题材很广泛,大题材明确。对于同类题材的作品,需要加强对主题的挖掘和深化,表现这些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还有这次展览艺术质量的问题。一定要追求每件作品艺术本体的质量,力求展出的都是精品。在每个阶段对于专业水平的把关,它的台阶和门槛要有所明确。好在我们还有时间,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下一阶段,对现有作品进行提高和完整的同时,是否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再发展、再推荐一些好的作者和好的作品来丰富这次展览。

  杭间:美协举办双年展,越来越有经验,操作上越来越有效,可以向艺术家们再提供一些有关资料和参考文献。这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以及今天的关于丝路和世界文明的知识,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艺术家们平常关注的不多。今天看到了很多好的作品,但对于艺术上讲究有意味的形式,大家还是没有有意识的强调,要达到“有意味的形式”的层次还是有距离的。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涉及到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前段时间,沙特外长回答西方记者的提问,对于ISIS是否跟伊斯兰产生密切关系,沙特外长的回答真的是非常杰出。今天的很多画家表现宗教问题还是处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上。“一带一路”的现实问题、社会问题,今天看到更多的是归为风俗画类型。如果是在视野比较宽大、比较丰富的知识了解下去进行创作,“丝路与世界文明”的主题可能会更丰富、更深入。

  温琴佐·桑福:感谢大为主席回忆了北京双年展刚刚举办时的艰难时刻,这对中国是不容易的,我也感觉到了巨大的责任。这二十几年,我跟中国的艺术家、学者的合作很多,我不仅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代中国方面,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也非常关注,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我对“丝路与世界文明”的理解。来到中国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如何把这个新的世界融入到我经历的西方文明?我曾经把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带到了美国、世界各地和欧洲,我也曾把美国和欧洲、非洲的艺术家带到中国,这种行为也是对艺术的传播和理解。我对这次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的理解,它是艺术、文化传播交换的丝路。对于西方的艺术家说,我们应该如何给他们提供导向性呢?也就是让他们在思想上理解丝路文明,非常自然的表现在作品中。

  我要推荐一位艺术家叫朱利安·奈利,是圣马力诺的艺术家,他之前的行为艺术作品非常广泛,他突然在一个阶段对中国的水墨画进行了研究和理解。他用中国传统水墨的方式来描绘这件作品,在远处看的时候觉得是一件抽象作品,当你走近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具体的细节,与中国画的细腻感是非常有沟通的。

  我还选择了一位西班牙艺术家,萨理·斯亚诺,作品中可以看到西藏的那种色彩,而且还有宋画的内涵。

  还有一位是美国的艺术家,他是中国人,从小在中国长大,受中国的教育,在美国生活了6、7年,表现了在不同文化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朝戈:我们特别渴望有那样的作品——有启示性。20世纪的绘画和传媒系统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情节性的、叙述性的功能被其他传媒替代了。而且很多作品让人觉得比较累。我们对历史风貌和文明之间的联系要看得复杂一点,我们理解的丝路跟真的丝路恐怕存在着距离。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的丰富联系和真正的依存交流,是人类特别美好的主题,加深人性的深刻的理解力,艺术家要努力做这个事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