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刘商英个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 于风景内绘画呈现“空故纳万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耀杰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从左至右:苏高礼、张祖英、杜大恺、袁运生、马路、钟涵、丁一林...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6月

从左至右:苏高礼、张祖英、杜大恺、袁运生、马路、钟涵、丁一林...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6月16日下午,“空故纳万境——刘商英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策展人,展览以艺术家刘商英2013年、2014年在西藏阿里地区现场创作的二十幅巨幅油画为主,同时中国美术馆3号展厅专门搭建起一面4米高的巨幅墙面投影展示刘商英在阿里现场的创作视频。展览以作品、创作现场影像和资料等角度组成了对刘商英艺术创作方式的全面呈现。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范迪安先生、中央美院教授詹建俊先生与艺术家刘商英分别致辞。中央美院教授詹建俊先生首先发言:刘商英数次往返西藏创作的经历让人深受触动,他的这种大胆又极具勇气的行为,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刘商英绘画的独特之处——描绘“自然”,又超越“自然”的气质。

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先生在开幕式中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中致辞

艺术家刘商英

  自2011年以来刘商英四次深入西藏阿里地区,并在2013、2014连续两年进行现场大尺幅绘画创作。阿里的现场绘画 之于刘商英不仅是空间上的吸引,更是时态上的一致。他不再拘泥于绘画的语言形态或风格样式的考究,而投身于类似于身体力行的绘画苦行之中。对于西藏的写生创作刘商英透露其实自己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去西藏写生,由于生活方式等各种原因,他当时的想法只是想出去走走,但是在观景的过程中有了跟自己内心碰撞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和他那时的状态、心境很契合,当下就决定了到那里进行创作,而这一决定就持续了三年。

  对于这段历程,刘商英表示:“我去那画,其实是在画自己,而西藏能给我想要的东西,不是某一处具体的景儿。还有就是那种苦修的状态,这种苦修我很享受,我觉得它能很好地激发我。我在面对自然的同时也面对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我与自然对话、相处就是和自己对话、相处。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绘画,而这个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往往大于画面呈现的结果。”

活动现场艺术家刘商英(右)在陪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观看作品

活动现场艺术家刘商英(右)在陪著名油画家詹建俊观看作品 

观众在现场观展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策展人范迪安借用苏轼的诗句“空故纳万境”归纳了刘商英的艺术状态,在他看来苏东坡的《送参寥师》既是对人心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诠释,更是象征了北宋以来中国艺术在意境追求上的转折,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道明只有“心静”才能体悟自然界的“群动”,只有“心空”才能化自然“万境”入自我胸襟,成画作之象。刘商英从阿里带回来的,不仅是大自然的多彩剪影,而且是当代绘画方法论的新探成果。

观众在作品前拍照

记录艺术家创作情况的影像

  范迪安认为刘商英的创作从具体的、情节性的叙事中超越了出来,但在精神追求上又具有“宏大”的特征,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艺术社会学不同的社会学意涵。 在大自然面前,他将自己的状态置于“归零”的境地,忘记已有的绘画规则与秩序,而专注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从内心走向作品的状态,以一种“空”与“无”的心 境面向自然,面对画布,将眼前原始洪荒的自然和自我内心的博弈转换为画面上的“风景”迹象,进而重新思考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玛旁雍错26号》布面油画 160cm X240cm  2014

《玛旁雍错23号》布面油画 160cm X240cm  2014

《玛旁雍错21号》布面油画 160cm X240cm  2014

  展览以作品、创作现场影像和资料构成了对刘商英艺术创作方式的呈现,范迪安认为,在全球图像时代向绘画提出挑战的文化语境中,刘商英关于绘画的思考与创作方式独辟蹊径,展现了中国新一代画家解决当代绘画问题的学术勇气。

研讨会现场

  在展览开幕之后,还举行了展览研讨会,共二十余位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参与讨论,研讨会由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教授主持,就刘商英数次往返西藏创作的经历及当代绘画本质问题等作出讨论,参与人员包括:范迪安、袁运生、孙景波、戴士和、陈卫和、丁一林、王少军、谢东明、胡建成、张路江、邵亦杨、李磊、王端廷、陈池瑜、王鲁湘、张晴、袁佐、王琨、陈树东、曹新林等。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5日。






 
关键词: 刘商英 中国美术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