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跨界区域的生存样态:“亚洲时间——首届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第四次学术会议召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亚洲时间”

“亚洲时间”首届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第四次学术会议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为筹办于本年年底开幕的“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从2013年开始,已举办了多次以“寻找亚洲”为主题的论坛。论坛的学术部分,旨在讨论亚洲不同地区的历史、思想、文化问题,从中寻找思考亚洲原理的媒介,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2015年4月11-12日,“亚洲时间”首届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第四次学术会议在广东美术馆召开。此次会议上,学者教授们以“跨界区域的生存样态”为主题,从“澳门生活的声与影”及“阅读冲绳的史诗”两个“跨界”地区的资源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进行热烈讨论。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会议伊始,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介绍“亚洲时间”首届双年展及展览学术论坛的起因,简述自2012年以来由馆长论坛为主导向策展人观点为推动力的转变历程,“经过与文化部和驻孟加拉大使协商,确定由广东美术馆向全球重要美术馆馆长和策展人发出邀请,在2013年举办‘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同时于2015年举办亚洲双年展。这个创意的发出得到与会馆长一致认同。”这一转变历程意味着中国在这一亚洲艺术盛事中将掌握主导性的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

  首届亚洲双年展论坛将分成两个独立板块:除策展板块外,另一方面则是学理板块。两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在学理板块方面,去年的第三次学术会议主要探讨思辨性学理,从哲学和思想的层面确立如何面对亚洲、如何寻找亚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看来,此次学术会议作为第四次学术会议,应做一个反转,在经验层面进行理论追问,讨论那些可视、可感、可听、可触碰的事物,从富有理念想象力的角度,对于感受力进行重新打造。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

  在这基础上,“澳门生活的声与影”的讨论环节中,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从“澳门出发的中国近代史”作为引言,通过放映纪录影像《聆听·澳门街》,引发与会的众学者探讨:跨越几个时代卷进许多大国的历史过程的澳门,对当下活在澳门的人意义何在?当下活在澳门的人,是些什么人?是如何的活法?历史制造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些什么活法的可能?同时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等学者教授从“日常生活的色彩与声音”、“生活人的视角与历史”等角度进行回应,跨越讨论到澳门以外的课题。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

  而在另一部分,关于“阅读冲绳的史诗”话题的讨论上,孙歌先是对冲绳历史作简要介绍。随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客席副研究员余国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湄等学者从“关于长颈鹿视角与兔子视角的差异问题”、“边缘思考的跨界意义”进行回应,以及“澳门与冲绳”、“差异中分有的原理”两个角度进行圆桌会议讨论,孙歌表示,“我们故意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地点扯在一起,为的也是让大家摆脱我们在批判但同时也在羁绊我们的国域框架,把视野投到海洋亚洲。事实上,历史上的澳门和日本不是没有关系。1590至1610年间,把欧洲蓬勃的海上贸易、日本长崎和晚明中国帜热的经济共同形成的世界网络连接起来,正是澳门。我们希望,历史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看到更多的现实,现实的景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两者的结合能够为我们想象未来累积更丰富的资源。”

《地域与知域——首届“亚洲双年展(中国·广州)”第三次学术会议》 

  据悉,包括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士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程美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客席副研究员余国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沈秉和、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视觉文化工作室李昕、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视觉文化工作室丁澄、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视觉文化工作室陆婉仪、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庞伟等学者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资料及图片来源:广东美术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