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无声之诗”的开启:贾又福山水画全国巡展北京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罗书银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贾又福全国巡展“无声之诗”首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开幕上嘉宾剪彩  (雅昌艺术网讯 罗书银)2015年4月

贾又福全国巡展“无声之诗”首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开幕上嘉宾剪彩

  (雅昌艺术网讯 罗书银)2015年4月10日下午3点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内,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连空气都没有了空隙。在这儿,年逾古稀的艺术家贾又福全国巡展“无声之诗”首站开幕式即将举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等众多美术界的嘉宾前来参加展览并表示祝贺。展出的贾又福先生山水长卷5幅,和30件近作,再一次让所有人见识了“贾氏山水”的魅力,以及在中国当代水墨领域学术及市场双方面的影响力。

贾又福全国巡展首展“无声之诗”开幕式现场

  贾又福在五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生涯中,从黄宾虹、李可染一脉发展开来,在深入研究和挖掘传统基础上,坚持写生体验,融入个人、民族、时代与宇宙精神,为天地立心,为万物造像,开创了“观化山水”的“贾氏山水”新风格和新面貌,并提出“以石观化”学术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开时代一派新风之先河,成为中国山水画领域绕不过去的一个课题,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极为可贵的艺术贡献。贾又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古老的山水画提升入至高的哲学层面,注入雄浑壮阔的时代精神,并表达了画家对社会、历史与宇宙大化的深情思考,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追求新的超越,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艺术语言图式。他创造的新图像语言集传统的延续性和创新的开拓性于一身,融形式感和现实体验于一体。是为太行立的纪念碑,为中华民族的宏大精神立的纪念碑。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在开幕上发言

  在展览开幕式上,冯远谈到:“贾又福先生的作品集具象、意象、心象于一体,他学古,对传统有非常深厚的研究,但他又不像古,在古代的山水上进行创新,加入西方的观念艺术元素。所以看他的作品,看不出他学哪家,像哪家?可以说,他是20世纪一位典型的艺术家”。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在开幕式上发言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谈到:“80年代初,我们还是十多岁的青年时,贾老就已经是当时艺术界引领潮流的人物了,是我们年轻人非常喜爱的一位艺术家。贾老可以说是第一批中西合璧的艺术家,且他的创作是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的。记得89年,我买的第一幅画就是贾老的,花了一万多块钱,结果却买到了一张假画,可见我们当时年轻人对贾老师作品的渴望。后来我收藏了很多贾老真的作品,且越来越喜欢他的作品。我已经十年没见到贾老了,但看他如今的作品,依旧具有斗志,充满了巨大的张力,而这是他作品最大的特色,也是最感动人的地方”。

  除了作为艺术家,贾又福还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作为学院的党委书记,高鸿谈到:“贾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从上世纪60年代到美院学习,之后教学,他一直将艺术创作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他的创作是基于传统的创新,形成了‘观化山水’;而他的教学也是继承传统,注重写生与创新,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他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实践精神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和学习的”。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开幕上致辞,他谈到:“贾又福先生是李可染之后的又一重要艺术家”!

  可以说,贾又福是一位严肃的思想者和艺术实践家,在中国画领域最前沿孜孜以求、开拓创新,一直引领着中国画时代的潮流。其山水画作品作为艺术典范,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学习与研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块艺术圣地。本次展览将展出的这批作品,作者以诗人之感,哲人之思,画家之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笔墨之妙的精美图卷,从中能让我们触摸到贾又福那颗博大的天地之心。尤其是历时四年之久精心创作的手卷系列,既是贾又福个人艺术生涯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其前所未有的创造,必将启示着21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未来走向。

贾又福全国巡展首展“无声之诗”展览现场

  据了解,此次展览的作品多数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通过展览,可以对贾又福严谨学风及其艰苦创造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对于研究贾老的艺术历程及美学理论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展览是今年全国展览的第一站,之后,将分别在山东、厦门、香港巡回展出。

《铁骨寒月共悠悠》 180x240cm 2007

《山乡旧梦》 66x68cm 2008

《黄土高天夜夜心》 162.9x178cm 2012

《明霞》 66.5x128cm 2009

《秋风吹梦到太行》 97x188.5cm 2010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