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西华古寺发掘千年古井 甘泉满溢令人称奇(组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古井内井水清澈,并且井壁有三种不同的建造材料。

宋代古井出土时,就是被这几块大石封存住。
“竟然有口古井,而且水还很清凉呢!”继挖掘出宋代砖头建筑材料后(详见本报11月27日A19版《旧羊城八景“石门返照”或含西华寺》),上周末南海西华古寺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口直径50厘米的宋代古井。这眼千年古井不但没有淤塞,而且井中甘泉满溢,清澈冰凉,还能饮用。
另外,一条由麻石条拼成的宋代天井小巷也同时出土,该小巷是古代建筑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人员表示,小巷的规模,或者能给他们一些参考数据去判断宋代古寺的规模。
同时出土的宋代天井小巷,是古代建筑中的排水道,由石条拼成,便于清理。

这是下水道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挖进宋代土层期待更深发现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西华古寺考古现场,发现考古坑又比之前一周深了30厘米左右。考古专家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挖到宋代的土层,发现了一批有考古价值的宋代建筑遗迹。“根据之前的探测,人类活动过的文化层土壤还有约80厘米深,我们还要设法将80厘米土层探明,看还有没有更多发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顺利说。
西华寺究竟建于何时?就此记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访问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员,根据《广州市志》等资料的零星记载,西华寺位于广州城外西北的石门,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大宝元年(958年),宋明时重修过。如果记载正确的话,西华古寺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庙。据此,考古人员希望能在余下的80厘米文化层中挖掘到南汉甚至唐代以前更早的文物。
昨天,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走进北边考古坑,在该坑靠北的地方看到了古井。只见古井为正圆形,井孔直径约50厘米,跟现代农家水井大小差不多,虽然已过千年但仍甘泉满溢,令人称奇。
参与挖掘工作的村民告诉记者,前两天他们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挖出几块紧紧拼在一起的石头,后来才发现原来石头底下竟然盖着一个井,正因为有石头盖住,所以该井被奇迹地保存了几百年。
记者看到,古井井壁由三种材料所造,其中最底下的井壁由精致并打磨成一定弧度的大理石块构成;离井口1米处的井壁由青砖竖砌而成;最上一层井壁由红米石围合而成。
宋井省内少见难得保存较好
对此,郭顺利表示:“宋代古井在省内比较少见,而且很多都是损毁严重和枯水井,所以这口古井有研究价值。”接下来,考古人员将尝试抽干井水,进井考古,希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经过初步探测,古井底下估计有1米左右的淤泥层。
另外,郭顺利告诉记者,古井之所以出现三种材料,估计是因为建井时材料不足,无奈只好用差一些的材料补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西华古寺的经济实力不算好,也不算差。
天井小巷或显古寺建筑规模
除古井外,在宋代土层中还发现了一条规划工整,建筑严谨的“麻石板路”,只见该路宽1.5米左右,两头未挖掘完毕,未知其长,由多块麻石条拼成,路两边还有高出20厘米左右的挡板。
专家告诉记者,这条宋代“麻石板路”其实是一条天井小巷,是古代建筑中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通常处在两大建筑之间,当下雨时两边屋檐上的雨水就会排到小巷里,然后在“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排入水塘。
考古专家认为,根据小巷的规模,然后再加上其他建筑,或者可以知道宋代古寺的建筑规模。
明朝重修古寺或曾转角度
就宋代天井小巷的走向,考古专家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明代重修西华寺时,西华寺建筑群整体转了一个小角度。记者看到,早已经出土的明代地基与宋代的天井小巷并不平行,而是形成一个大约10度的夹角。
考古专家表示,这证明古寺在明朝重修之时,并没有依据宋代的地基,而是重新建造。因此,宋代的古井等种种建筑都被人为封存土中。
望找到宋代开始定居村民
对于此次考古,考古专家希望能找到一些“人证”。“我们发现目前在西华村居住的村民都是从明代才移民过来的,所以村民口述的内容多是明代以后的东西。”专家目前正努力在西华村附近寻找宋代开始就一直定居的村落居民,希望能从这些村民口中了解到更多有关宋代西华寺的资料。
在此,本报也呼吁知情市民,如果知道有关西华寺的历史情况,可以与本报联系,电话:0757-83121866。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