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别让广告毁了贺岁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网络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眼看着新年将至,贺岁片纷纷抢滩登陆,这几乎成了岁末年初例行的一道风景。红火的人气伴着不错的票房,贺岁片已经被打造成一个特别品牌,为中国的电影业带来缕缕生机。贺岁档期也成了电影厂商和导演们都不想错过的盛宴。 
  红红火火中,也有一些现象让人不吐不快。
  前不久,贺岁片《命运呼叫转移》抢先登场,依靠众多一线当红影星的市场号召力,引来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票房开门红。该片讲述了互不连结、风格迥异的4个故事,不过,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却并非这4个故事,而是惟一能够贯穿影片始终的中国移动和某品牌手机的广告:一次又一次的手机特写、此起彼伏的经典铃声,甚至于电影明星直接把他们所代言的广告搬到银幕上演绎了一番……一出电影院,许多观众大呼上当,有人表示,“这是花钱看了一部广告片。”
  诚然,我们理解电影编导们的难处。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影片筹资困难的情况下,在不影响电影艺术质量和观众观影热情的前提下,影片中不动声色地做些隐形广告以满足投资方的需求,情有可原。然而,当广告从隐性植入发展到煞有介事甚至是堂而皇之地公然展示,观众也就没法再保持沉默。因为电影毕竟不是广告,广告商可以无条件地为客户服务,而艺术则必须对观众负责,为广大的文化受众服务,电影导演没理由、也没权力让花钱进场的观众观摩广告片。这事,说轻了是对观众的不尊重,说重了是对观众权益的侵犯。
  艺术创作需要真情实感,观众只有在作品中获得了感同身受的真情体验,艺术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才算是成功的,才能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效应。如果编导满脑子的商品意识和投资回报,一心想着如何为赞助商的广告编排情节和语言,那么创作者就不可能有激情投入,扑面而来的广告,所间离的不仅是编导的艺术感觉,也间离着观众对艺术的真情实感。
  把一部影片演化成企业的形象广告,既比单独投拍广告省钱,还可赚取不错的社会影响,投资方当然乐不可支;众多当红影星捧场以及高频率的市场宣传,且也赢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制片方自然会名利双收。到头来,真正受损害的,只有艺术和观众。观众花冤枉钱看广告片,出场时也不过发几声牢骚,似乎也没有人想过要惊动“官府”讨说法,然而,如果这种受骗的感觉被观众累积成痛苦的回忆,并扩散到对整个贺岁电影的怀疑中去,那么,最后受害的,恐怕就是中国电影自身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