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为了诗意的栖居 民间诗歌网站生存状态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新传媒-文学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自新世纪以来,网络世界的诗歌网站蓬勃发展,目前已不计其数,几乎所有的民间诗歌网站都坚持非盈利性。因为对诗歌的热情,诗人们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精神的栖居地

  今年5月,一本名为《诗生活年选·2006年卷》的诗集悄然出现在全国80多个图书馆中,这些作品均来自一个叫做“诗生活”的民间诗歌网站,因其丰富的内容而受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赞誉。

  这本诗集的公开发行,是由“诗生活”的站长、诗集主编深圳诗人莱耳个人出资的。也是莱耳,八年前发起并创办了非营利性的“诗生活”网,先后创立了中文民间诗歌网站的许多个“第一”。在她周围,有一批为“诗生活”默默付出的人,他们从未拿过一分钱。  

  据了解,像“诗生活”这样无任何商业收益的民间诗歌网站,目前为数众多,它们大多在21世纪之初创立,坚守至今。所有的一切,在莱耳他们看来,只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守护诗歌。

  “应该为诗人们做点什么”

  “诗生活”的站长莱耳是较早接触网络的诗人,也较早意识到网络对于诗人与诗的潜在意义。正是这种机缘,成就了现在被公认为诗歌门户网站的“诗生活”。1997年,已停笔近十年的她随丈夫来到深圳,在丈夫的网络公司上班,上网成了习惯。

  在网上冲浪时,她遇到一群诗歌爱好者,这重新唤起她对诗歌的热情,再次拿起了笔。但她很快发现,诗歌在文学网站中总是备受冷落,即便是寥寥可数的几个单纯的诗歌论坛,也大多制作简陋,门可罗雀。而那些在网络里游弋的诗人们,没有可以聚居的栖息地,四处漂泊。莱耳意识到,应该为诗人们做点什么。“网络资源和技术可以请丈夫帮忙,我喜欢设计,又爱好诗歌”,于是,她找来朋友小西、白玉苦瓜,开始建构诗人们的落脚地:“诗生活”。

  2000年2月28日,“诗生活”开通了,欢迎诗人们进驻。他们仔细搜集了前几年在各网站遇到的优秀诗人,以“诗生活”网的名义给他们发送电子邀请函。很快,“诗生活”的人气旺起来。虽然那时只有一个板块:新诗论坛。莱耳回忆,那时三个人白天黑夜地泡在网上,“忙得风风火火,日子也过得黑白倒错”。

  在“诗生活”的规模和影响与日俱增的同时,类似的民间性纯诗歌网开始四处开花。早在1999年,诗人李元胜已在重庆开始策划“界限”网。杭州诗人梁晓明等,在2002年将民刊《北回归线》网络化。桂林诗人刘春等,则在广西开辟了新的诗歌网络空间:扬子鳄。南京的“他们”、湖北的“或者”、福建的“诗三明”等纷纷成立,民间诗歌网站已然在天南地北形成呼应之势。现在,这样的诗歌网站数不胜数。每个网站,或因地缘、或因共同的话题,都聚居了一群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在那里或静观、或争论、或喧闹、或悠然自得。

  诗人集体的网上生活,大部分人认为是从“界限”开始的。在谈及“界限”时,负责人李元胜说,这使得重庆青年诗人以群体的、完整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可能。这或许就是这些诗歌网站创办者们的初衷所在。

  “因为诗歌,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如今,“诗生活”从最初的一个板块发展到了十余个板块,开创了中文民间诗歌网站许多个“第一”:第一个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和空间,第一家拥有专业的服务器,设计了第一个基于Web页面专业的新诗论坛、翻译论坛和儿童诗论坛,第一家向诗人开放的专业的自助式专栏,建立了第一家网络诗歌通讯社、第一家网络诗歌书店等。莱耳欣喜地说:“我当时真没有想到‘诗生活’能发展那么快。”

  网站的日常运作开支是莱耳一人承担的,但在她的周围,有着一批为“诗生活”默默付出的人,他们从未从“诗生活”拿过一分钱。在《诗生活年选·2006年卷》的附录里,有两份名单:《诗生活网荣誉名录》和《诗生活网现任志愿工作人员名单》。前者记录的是在“诗生活”网站任职三个月以上的人,有64个。后一份名单有34人。事实上,在八年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为“诗生活”服务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远远大于98人。

  几乎所有的民间诗歌网站都是非盈利性的,没有任何商业广告,其经费往往由站长和版主们自掏腰包,凭借责任和对诗歌的热情维系网站的运作。李元胜说,“界限”网原则上拒绝任何资金。他们提倡的是一种“义工精神”,所有的沙龙活动都是“AA制”原则。然而,很多人依然慕名而来。

  当然,也有悄然而去的。一些诗歌网站在缺乏持久的热情和奉献之后,销声匿迹了。那些坚持下来的靠什么?梁晓明说:“主要是团队精神,纯粹的喜欢。诗歌是比人更高的一盏灯,有一个高于生活的理念在吸引着大家,因为热爱在一起。”

  这种热情是对信念的极大考验。现任“诗生活·诗人论坛”版主张杰,至今还是一个“北漂”诗人,已经为“诗生活”服务了五年多。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曾经因为利用同事休息的时间管理论坛,而被老板认为不安心工作,因此失业。可就是失业的两个多月时间,他也没有放弃“诗生活”的工作,在网吧管理帖子。这份没有薪水的工作对他来说很有意义,“这是诗歌的感召,它是一个‘气场’,没有同道者,我会窒息的。”

  莱耳曾说,她只见过极少数为“诗生活”工作的人,很多人都只是因为“诗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诗歌,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做诗人难,做网站更难”

  如果仅仅因为持久的热情就能梦想成真,那么诗人们着实在一种浪漫的憧憬中遗忘了现实的复杂性。而一旦触及现实,虚拟的世界也会不再单纯。

  和其他诗歌网站一样,在对于诗歌的共同理想中,莱耳与同事们维系一起,用真情回报对方,亲密无间。但对她来说,这也逐渐成为一种情感压力和重负。“他们那么多年没从我这里拿过一分钱,我的心理压力太大了。”虽然同事们是自愿的,但作为站长的她,感觉到在情感上亏欠了许多。“一天两天的时间也就罢了,可长年累月,这需要太多的情感投入,心理压力真的很大。”莱耳说,她最大的愿望是能给为“诗生活”服务的人发工资,心理上“最起码我不欠别人。”她感叹道,“做网站太难了,真的比做诗人难”。

  还有更为艰难的。2004年,莱耳经历了“一场噩梦”。因“诗生活”论坛的一个转贴,山西太原的一个检察官告她侵权。莱耳曾对重庆诗人李元胜说:“如果,这场官司我输,哪怕只赔一分钱,我就关了网站。”在耗掉一年多时间之后,对方撤诉了,可“我用了将近两年,才把自己的心态完全回复正常”。

  她忽然意识到,这种模式的网站太难管理了。诗人们大多个性鲜明、自由散漫、固执,又最为漠视纪律、不愿受限制。这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困难,而每当此时站长们如履薄冰。据悉,“扬子鳄”的站长刘春已被骂的哭笑不得,只有做起“老好人”。莱耳说:“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商业管理,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的话,就不会那么为难。”

  李元胜对于网站的管理坚决了许多。虽然“要兼容,收集各种声音,吸收各种流派”,但“凡是有攻击性的都删掉”。在他的“铁腕”下,界限“是个非常安静的网站”。梁晓明也力图把“北回归线”做成“纯粹性”的网站。在这里,诗人们“老实”了许多,虽然失去了诗人们所期待的虚拟世界的自由的宽容和公平。

  当然,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莱耳正在考虑如何用可行的方式为网站赢得一些商业利益,“不是要将其商业化,诗歌网站的纯粹性还必须保持”,而是为了“让每个来‘诗生活’的诗人都感到更舒适”。

  爱诗的人们,愿他们安好。(记者 陈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