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严歌苓:不能做一个钱比自由多、钱比幸福多的人(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严歌苓,擅写女性命运的作家,包括《金陵十三钗》在内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近日,严歌苓携手作家出版社推出被称为“转型之作”的最新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书中主人公是一个叫陆焉识的旧时代知识分子,他的命运也被铺展在二十世纪中国跌宕起伏的大历史背景上。“我以前也写了不少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不过似乎并未受到大家注意。”严歌苓说道,也许这部作品会使她的形象在读者眼中有些转变。这部作品,严歌苓酝酿了十几年,主人公的原型也来自她年少时就好奇和着迷的祖父。她说:“一个作家,要能站在任何人的鞋子里去感受、去发现。”
【谈新书】
主人公缘自对“根”的好奇
记者(以下简称记):《陆犯焉识》被称为“转型之作”你认同吗?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你的祖父?
严歌苓(以下简称严):我的形象在读者眼中可能有点转变,可能过去读者觉得我是写女性的作家,这次也让读者看看我也是可以写男性的。过去我也写了不少男主人公的小说,大家好像没有太注意。这本书酝酿了十几年了,我的祖父是小说男主人公的影子,我从小对他好奇和着迷,特别想了解他,特别想懂得他,特别是我知道他40岁就自杀的事情,就常想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那么精英、那么幸运的人,从小就是个神童式的人物,16岁读大学,20岁出国,25岁就拿到博士学位,还会4国语言。所以对这个主人公的缘起,就是对自己“根”的好奇。
了解祖父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我在美国的二姑妈就说,家里最像她父亲、我祖父的人,就是我。比如我30岁从零开始学语言,一下就考过托福了。我也有点“躁郁症”,可能也有些像祖父那样,有极高的创造力,但常常又容易掉进苦闷的深渊里。很多作家不可避免地对自己家里的长辈,特别是不寻常的长辈发生兴趣,这就是一种对血缘、根性的追究、发现、认识。陆焉识的原型还有一个长辈,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我祖父抗战时就去世了,我就把这个长辈的经历与他结合在一起,这个长辈就是书中陆焉识因“反革命”被判刑的原型。
为创作两次去西北调查
记:书中故事与两位长辈有多少相似度?你写作过程中涉及劳改农场等的资料是怎样收集的?
严:一个小说家,要以想像力为第一元素,只讲这两个人的故事,可能几页纸就讲清楚了。大量的都是我虚构的,有90%是我虚构的。他们都去世很久了,他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很破碎的。我的一个资料是那位长辈给我了一本他自己写的手记,是为了我写的,他怕有些东西讲起来不是很清楚,我是1994年左右得到的。我也两次专门去西北调查,青海的一个藏族自治县,曾经是劳改农场所在地,现在犯人早都被特赦,长了不少见识、知识,还跟已经退休的管教、管教的后代们聊天。比如这个床是怎么放的,最开始没有监狱,只是用石灰画了三道白线,第一道是监房,再外面一道线是一道墙,再往外是一道大的警戒圈,不能逾越。真是画地为牢,当时没有一个人跑掉。那时只是一片大草地,他们这样住了三年,后来搭了帐篷,帐篷外是白线。他们站在白线里也能看到管教、职工的家属和孩子,很多犯人是知识分子,于是做了孩子的老师。
【谈祖父】
他最痛苦的可能是觉得没有自由
记: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涉及一个关于自由的探讨,也涉及多层次的自由。
严:这是一场男主人公对于自由的大悟、彻悟。自由是什么?自由的敌人是什么?后来意识到自由的敌人应该是他自己。在早先有自由的时候,他在最优秀、最美丽的女人面前,就是他母亲给他安排的妻子,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自由得来的,就走进了自己一辈子的一个误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在他被判刑失去自由的时间,他想起这段感情,才意识到这是什么。后来他回到自由的世界,却发现一点都不自由。我想我祖父那样的人,他最痛苦的可能就是觉得没有自由,他爱上美国的一个女孩子,却必须回到中国来。
孤傲的一个人因失望而自杀
记:你现在看来,祖父当年的自杀究竟因为什么?
严:因为失望。他是孤傲的一个人,当时学界、文艺界有很多派,不跟它做朋友就势必成为它的敌人,他不想属于任何派,他希望是自由的,实际上他成了所有人的敌人。我祖父的境遇和书中的陆焉识很像,他希望有事做,希望人家能帮他,又舍不得那份儿脸来求人,最后一次求人,结果人家都不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吐血了。他没办法撑下去,这个家庭也没办法撑下去了。
记:对祖父的理解是不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了?
严:是的。不知道他当时会不会像我这样想,也许来不及这样想,但他一定会保留自己独立的一种性格。我们家的人表面都很随和,但只是表面,我们都希望大家高兴,但内心又有种抵抗,成为永远的矛盾,跟自己过不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