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曹雪芹风筝传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本书里拍摄的一百多件风筝,全是由我们孔家祖孙三代,一件一件亲手制作的。”年逾花甲的孔令民,拿起一本蓝色封面的线装书,笑眯眯地说,“我们用了两年工夫才完成。” 
  孔令民所指的书是《曹雪芹风筝艺术》。今年在德国莱比锡主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该书与另外13种来自其他国家的图书,分享了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孔家之所以成为曹氏风筝的传人,其中还有一段机缘巧合。 
  上世纪40年代初,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在北平国立艺专学雕塑时,从一个日本老师那儿借到了据说是曹雪芹留在人世的唯一手迹《废艺斋集稿》。该书每卷讲一两种“鳏寡孤独而无告者”用以谋生的手艺。 
  孔祥泽耗时26天,抄录临摹了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介绍了数十种风筝的扎制图式、口诀及放飞技巧。由于时间紧,他只抄录了书中十几个风筝的制作技法。该书后被寄往日本,迄今下落不明。 
  自打抄录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孔祥泽就潜心研究起曹雪芹的风筝图谱和扎、糊、绘、放的工艺歌诀,30多年后终于将曹氏风筝扎制出来了。“我父亲连饭也不会热,钱都不会点,但痴迷了一辈子风筝艺术。”孔令民说。 
  曹氏风筝小的如蝴蝶,大的整间屋子都放不下,但无论大小都能飞起来。每个风筝都有故事,都是吉祥画,造型、画工非常讲究,制作人物、鸟兽风筝的头部时,要做出立体感很强的造型。 
  “代表作是沙燕,每个沙燕造型都有象征意义。”孔令民细细道来,“短小肥胖的‘雏燕’象征儿童;宽大的‘肥燕’象征男性;颀长的‘瘦燕’象征女性;‘比翼燕’则代表夫妻百年好合。” 
  在家庭熏陶下,孔令民打小就能扎风筝。“文革”时孔家被抄,孔令民到河北农村插队时,手也没闲着,边喂牲口,边用地里的秫秸扎风筝。 
  1980年,在颐和园举办的民间花会上,刚刚返城的孔令民初露锋芒,他扎的曹氏风筝,一下子成了花会的抢手货,连没做完的都卖光了。那年,他当上了首批国家级风筝裁判。 
  “这风筝不是我们孔家研制的,是曹雪芹给残疾人提供的谋生技能,咱要原封不动地送给残疾人。”孔令民听从父亲的话,出没于京郊各区县的残疾人企业,当了十多年技术厂长,免费向残疾人传授扎风筝的绝活,即便外省的残疾人上门求教,他照样免费培训。 
  孔令民的父亲是目前国内见过《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唯一在世者。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帮我再做一次曹氏风筝的复制吧,我们得给后人留点儿东西,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失传。” 
  按照父亲记忆中曹雪芹风筝的图片,和“扎、糊、绘、放”的工艺歌诀,祖孙三代足足苦干了两年,扎出了沙燕、孙悟空、唐僧、童男童女等138件曹氏风筝。 
  “出去耳朵跟聋子似的。”孔令民讲起第一次出国的事乐了。2003年,他带着扎好的风筝“比翼燕”,去希腊雅典表演。6万多希腊人上山观赏风筝放飞,连雅典的女市长都去助阵。他带去的几十个风筝,20欧元一个,几分钟就卖光了。回国后,“比翼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扎了40多年风筝,孔令民表示,“一天不动手扎风筝,浑身就不太舒坦”。他指着身后五彩斑斓的巨型风筝说:“这个‘九龙百子’,一个半月才扎出来。”在这个长一丈八的大风筝上,勾画着百名儿童舞龙欢庆、喜迎奥运的情景。这个风筝轰动了今夏举办的奥林匹克文化节。 
  “我扎风筝的技术,其实比不上我儿子。”孔令民欣慰地说。25岁的儿子孔炳彰,5岁时便跟爷爷学做了第一个风筝,如今在风筝界已小有名气。他曾应邀去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表演风筝制作,作品多次获奖。 
  眼下,孔令民正忙着写书。中国文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出版一套教育丛书,旨在向贫困者和下岗人员传授各种谋生手艺,风筝便是其中一种。 
  “我们家大门老开着,凡残疾人来学,1分不收;老外来学,一小时300块。”孔令民毫不掩饰地说,“这也是我父亲的心愿。老爷子总念叨:‘200多年前,人家曹雪芹就做公益事业了,咱现在既然学了人家的手艺,就不能丢了人家的宗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