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内涵淡化节日变成假日 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在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80后女孩安琪,平日工作异常忙碌,对于甚至鲜有机会过周末的她来说,一年里假休得最心安的唯有春节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节日公休假。“节假日最想做的就是在家安安稳稳地睡大觉、过几天平时没法实现的优哉游哉的日子。”增设的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假期,对于安琪来说,“多了几个休息日”的意义,显然大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本身。
商家每逢节庆必定上演的促销活动,则为年轻人提供了消费娱乐的理由,直奔商场购物,约上朋友聚会KTV、下馆子,或是参加旅行团,成为他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许多年轻人表示,除了春节、中秋外,对其他传统节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对是否放假、如何让这几天假期玩得高兴是比较关心的话题——传统节日正在成为他们的购物节、吃饭节。
据近日一份关于北京市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认同及参与情况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79.4%的被访者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发生了变化,这是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从对传统节日来历和内涵的了解程度来看,七夕和重阳节名列末两位,对其“非常了解”的在半数以下,显然,某些历史悠久的节日正在现代元素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购物、饮食等活动本无可厚非,它们也是古代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出现的对物质层面过分关注的现象,则掩盖了节日本身的深厚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关系,沉溺于简单的自我享乐,导致了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