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走进生活儒学--黄玉顺先生访谈录(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孔子文化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黄先生:这不是“悬搁”,我还没有谈到这个问题。“悬搁”是胡塞尔的概念。我是从海德格尔谈起的。我把这个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但尽量简单地说出来吧。我首先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自相矛盾之处,他其实对自己所想要达到的“存在”思想视域进行了自我否定。但是这个思想视域是很宝贵的。海德格尔说,必须通过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才能追问“存在”。“此在”的存在是什么?是“生存”。所以,海德格尔前期有两个关键词:“存在”和“生存”。在海氏那儿,他对两者做了区分,“生存”只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存在”本身。然后他用“此在”来沟通这两者,我们只有通过“此在”通达存在本身。这就陷入了我上面讲的那种自相矛盾。而在我看来,实际上只有“生存”、而且是不以“此在”为前提的“生存”,才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这也就是“存在”。生活即是纯粹存在、纯粹生存,而“此在”倒是由这种纯粹生存或者纯粹存在给出的,也就是由生活给出的。这种“给出”恰恰不是“悬搁”此在、存在者,而是阐明存在者是何以可能的。其实,这种思想视域,儒家早就有,而且比海德格尔说得更透彻,没有海氏那种矛盾。我举个例子吧。《中庸》有一个命题,它是从肯定性的表达和否定性的表达两个方面来谈的。否定性的表达是:“不诚无物。”首先,什么是“诚”呢?“诚”显然不是“物”,即不是存在者,因为如果没有诚就没有任何存在者、没有任何物,所以诚就不是一个物、存在者。诚就是爱,而爱不是一个东西。其次,所有的物都是诚生成的。刚才是一种否定性表达,而肯定性的表达是:“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是由诚给出的;“成物”是说主体所面对的对象也是由诚所给出的。这就给出了一个“主-客”架构,一切存在者都由此得到说明。而这种“主-客”架构是出自生活情感本源的。


邱老师:您是用道家的观点来阐释“无”的吗?

黄先生:其实,道家和儒家的观念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相通的。道家有“无”的观念,儒家同样有“无”的观念。从刚才《中庸》的例子来看,两家就是非常相通的,只是语言表达方式不太一样。进一步说,其实,所谓“道家”、“儒家”之类的划分,都是汉儒搞出来的“十家九流”的观念框架而已。


邱老师:我从西方哲学史上讲,海德格尔讲存在,归结到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这其实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形而上学,此在仍然是一个存在者。

黄先生:嗯,你说的没错!海德格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后期才发生了转向,后期就不再谈此在的生存了。咱们不谈海德格尔了吧,再谈就成了海德格尔专题了。(听众皆会心而笑)


《孔子文化》:好。那我们回到主题,谈您一直研究、倡导的“生活儒学”。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如“生活的儒学”,您如何看待你们两位彼此之间的区别?

黄:我的“生活儒学”和他的“生活的儒学”完全不一样。我做的是思想,而他做的是普及方面的事情。这个问题,我也向安乐哲先生解释过。我是从两个方面向他阐释的。从字面上说,龚鹏程先生的“生活的儒学”,翻译成英文叫做“Confucianism of life”,而我的生活儒学则应该翻译成“Life Confucianism”。安乐哲先生很理解这种翻译方式。从实质上说,他的“生活的儒学”是说的把一种既有的、现成地摆在面前的儒学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把它生活化、通俗化、实践化、普及化;而我的“生活儒学”是建构儒学的一种当代思想理论形态。这种当代儒学形态,是在当代生活的本源上,重新理解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包括三个基本的观念层级:(1)本源的思考,即关于一切存在者(包括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的本源在哪里的思考,也是关于儒学本身的思想本源究竟在哪里的思考。在我的“生活儒学”中,生活是一切存在者的大本大源,当然也是儒学本身的大本大源。(2)形而上学的思考。这一层级要求在生活本源上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3)形而下学的思考。这一层级不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形而上学构造,而是关于某个“存在者领域”的思想构造,主要包括重建伦理学、重建知识论。以上三个层级是生活儒学思想的整体性构架。尤其是其中的第一个层级,这是“生活儒学”不同于“生活的儒学”的关键之所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