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三字经》应该怎么读 学者:传承应多点宽容(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如果读,怎么读?
汪女士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她认为没有必要删改《三字经》: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唐诗,其实根本不明白在读什么,就是机械记忆。我让孩子背《三字经》,就是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而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梓并不赞成删节《三字经》。“如果删节,就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学生诵读的是删节本,以为原书本来如此,而在别处看到原本,会因为与所学内容不同而困惑。”如果因为课时原因,不能全文学习,可以在专业教师或者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节选,并且一定要说明这是节选本,而不让孩子们有误解。
徐梓告诉记者:“《三字经》自诞生以来,已经流传了700多年。在历史上,它被尊为启蒙第一书,被视为‘蒙学之冠’,主要是因为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包举经史子集四部;从整体来看,它又是一部劝学文献,而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从而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如果我们以‘知识之学’的态度来看待它,即通过它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它在现代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选取了很多和儿童非常切近的例子,孩子们容易接受。
“《三字经》能够得到广泛而深远的流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形式。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为儿童喜闻乐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通俗易懂,是儿童理想的诵读文本。”徐梓说。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邓咏秋长期从事阅读学研究,一直关注市场上的儿童读物。她告诉记者,不同的读物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邓咏秋说:“我们的图书市场上,不可能存在一点负面内容都没有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引导孩子去认识不同的内容,让他们具有判读读物内容的能力。”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在阅读指导上的工作是急需加强的,不能遇到问题就一删了之。”开卷有益“在科学的阅读指导下是能够实现的”。邓咏秋说。
对文化传承多点宽容
清华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彭林在清华校园内开设《四书》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讲解后,他问学生,“你们能告诉我,《四书》里哪些内容是教你们学坏的吗?”底下在座的几十位学生都笑了。在彭林看来,对于传统文化,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即:要理解那些典籍的历史背景,并基于此给予历史的理解。
徐梓也给记者举例说,《三字经》讲“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样的内容并不是让现在的孩子们去参加科举,这只是宋代科举制度规范化之后、通过科举可以迅速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生动反映。同理,《弟子规》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也不过是告诉孩子们,古代丧礼有这样的礼制。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代经典,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我们的文化。如果用糟粕的标准去判定读物的话,那么我们两千多年的典籍还有哪些不删改就可以看呢?”彭林举例说,比如提到古代的“忠”,很多人认为忠就是“忠君”、就是“愚忠”。而在《郭店楚简》里,“忠”的解释是“恒言君之过”。
“传统文化经过百年衰微,随着民族崛起和经济发展,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重视。我们今天希望从传统文化上找到自尊自信。这样,我们更应该珍视我们的文化。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宽容,才能把自己的文化继承发展下来。”彭林说。(柳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