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离开指标考核,教授变“懒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冰启  
  
  “不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数字指标考核体系让教师们为指标所累,不利于他们安心做深入的研究,出大成果,也不是我们追求政绩,一定要使论文数、专利数、经费数持续上涨,不愿意舍弃这种考核体系,而是一旦没有这种考核办法,我们担心教师们会个个变懒,工作没有积极性。”最近一位大学校领导向我说出他的困惑。
  他解释说,现实情况是,如果没有考核指标,教授们的产出确实会锐减。对此,我将信将疑。因为,在实行现代大学制度的国外大学里,终身教授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不但保障了学术自由,学术研究呈现蓬勃生机,而且很多国外教授的敬业态度与学术精神,令国内大学教师叹服。国内高校难道非要靠指标才能推动教授工作,而离开了指标,他们就成了“懒汉”?
  带着问题,我问了几位大学教授。教授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欢迎现在的考核体系,但是却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考核,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相当多数的人工作状态会马上变化。一个教授举例说,他所在研究所,一致的规律是,评上教授前,教师们很用功,成果很多,而评上教授后,成果马上减少。另一个教授则说,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大学里从事教育、科研的人,绝大部分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兴趣,因此,他们大多是靠兴趣驱动,而国内高校中,对教育、科研有浓厚兴趣的人并不多,因此,绝大多数人,是靠利益驱动,而非兴趣驱动。不同性质的人群,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这位教授的话,我觉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大学教师群体的状态。有多少人是抱着浓厚的教育兴趣、学术研究兴趣选择从事大学教师工作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中,只有10%左右表示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为了今后从事学术研究。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毕业研究生,而毕业研究生在选择职业时,有多少是出于兴趣把大学教师作为首选?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在求职时,进入高校当教师是排在进外资企业、进公务员队伍之后的职业选择。而做出以上职业选择时,他们首先看的并不是个人兴趣,而是岗位可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比如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等。
  不注重兴趣,或者说根本不清楚兴趣何在,这是我国各级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很快就被老师和家长要求他们只关注几门高考主考科目而抹杀,即便是参加兴趣班,主要目的也是为未来的高考服务。在高考咨询中,我问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什么想法,几乎没有学生能明确回答。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老师没有自主性,从中学题海中解放出来的学生,自主性也受到很大限制,加之制度的限制,他们也难以根据兴趣对专业、对学校做出再次选择。反观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环境,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直呵护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兴趣,进入大学后,转专业也比较容易。也就是说,教育注重学生的选择权,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引导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懂得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自然会有自我成才的内在激励机制,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包括敬业意识、责任意识。
  如果这些缺乏职业兴趣的人,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还是有可能逐渐树立自主意识的,但遗憾的是,学校过强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削弱了本身职业兴趣缺乏的教师的自主管理能力,这就使教育发展进入教育者不自主,受教育者更不自主,以后的教育者更难自主的恶性循环,大学发展很难走上健康的轨道。
  打破以上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就是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让他们逐渐有自主意识,拥有学术自治的能力,进而通过自主教学、自主科研,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自主,发展个性与兴趣,给所有社会职业,包括教师职业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教师形成自主意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学校的办学业绩可能会“减少”,但是,这是为打破恶性循环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让教师们自主,需要大学弱化行政色彩,解放教师的自主性。从这个角度看,大学领导充满对打破大学评价制度的担忧,表面上是对教师们工作状态的忧虑,本质上是担心权力落空。大学领导如果不在乎行政权力旁落,完全可以放心改革大学评价制度,从长远看,此举必让教师与学生均从中受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