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传统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如何处理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它们的角色和地位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建设。    坚持先进文化的引导性作用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发挥和谐文化的粘合性作用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月10月24日)无论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还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都需要发挥和谐文化的粘合性作用。同时,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离开和谐文化的和谐社会构建与离开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都是难以想象的。离开了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失去了精神传承;离开了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就失去了物质载体。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和谐社会的物质支持。我们应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把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不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也需要民族性的内容,需要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链接,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作用。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兼容性和柔韧度,而且在于它的开放性和现代性,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到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的“以和为贵”,都渗透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精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看不起”,知识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极左和“文革时期”是“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而划入“封资修”之列;现在的情况则是“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不能不使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倡导“少儿读经”的一个直接缘由所在。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根,如果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能在我们的手中一代代的继续传承,那真是对前对不起先人,对后对不起后人,对内对不起国人,对外对不起世人。无论是贺麟先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里强调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落实在生活修养方面就“在于使每个中国人都有典型的中国气味,都能代表一点纯粹的中国文化,也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有一点儒者气象。”(《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P135。)还是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呼吁,“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以往的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和敬意。”(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扉页。)都是在突出强调文化传承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因为它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同了,今天讲文化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作用,一定要注意两点:即一是要有开放意识,要注意和其他文化的结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二是要有创新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赋予传统以现代性和时代内涵。      作者:郭建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