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物鉴定需科技介入 专家:建文物科技评估中心(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一件“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日前在文物鉴定界引起争议,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套去年拍出2.2亿元的稀世“国宝”,被质疑为“赝品”,并怀疑其拍卖天价是拍卖公司和鉴定专家联手操作的结果。此外,“造假者”突然现身并自我“揭露”,更是让先前的怀疑之声形成了指责与批判声浪。而另一方面,“汉代玉凳”鉴定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坚称:“直到今天,我仍然坚持我当初对这件拍品的鉴评!”
“汉代玉凳”事件,让中国文物鉴定与投资收藏领域的乱象再度凸显,也让“构建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物鉴定体系”更显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形势下,几乎所有的文物专家都希望科技专家介入,和他们一起把稳文物鉴定关。”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系主任王昌燧说。
方法需与时俱进
孔祥星是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的古代铜镜鉴定专家。他阅镜无数,曾总结出很多作伪的手法以及辨伪的要素,经验可谓丰富。不过,他却说:“在造假的新技术和新材料面前,我们原来的一些理论现在已经滞后。”“常常有这种情况,即相同领域的顶级鉴定专家,对一件器物的真伪判断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事实说明,“眼学的局限性的确越来越大”。为此,近年来,孔祥星一再呼吁,文物鉴定方法应与时俱进,要尽快加强文物科技鉴定手段的研究。
王昌燧表示,相对而言,陶瓷类文物的科技鉴定最为成熟,其次是青铜器,再其次是玉器等。分析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为X射线荧光和热释光技术。前者可提供文物材质的元素组成信息,依据标准数据库,原则上可确定文物的产地,对于陶瓷文物,则可确定其窑口;后者在陶瓷器等硅酸盐材质文物的鉴定实践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可望给出其烧制的绝对年代。此外,利用体视显微镜可望揭示不同材质、不同类型文物表面的历史和工艺痕迹;而利用X光照相技术、工业CT扫描等,则可以显示文物的内部结构及形貌特征,或者揭示被锈蚀物掩盖的器物表面的纹饰、铭文、制作痕迹等信息。
王昌燧还介绍说,在现有的科技鉴定工作中,众多的元素分析技术,如大样品室X荧光、质子激发X荧光、同步辐射荧光等业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众多的结构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在青铜器、书画、纸张、印刷品等文物鉴定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物科技鉴定市场很不规范
不过,在目前的文物鉴定中,科技手段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王昌燧强调,“应该说很不广泛”。孔祥星则估计,目前,90%以上的文物鉴定还是单纯靠传统眼学。
王昌燧认为,真正的文物科技鉴定不仅需要仪器,更需要专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业内似乎还没有一家类似于珠宝鉴定那样正规的科研单位。“总的来说,目前的文物科技鉴定市场比较混乱,很不规范。虽然成立了大大小小众多的文物科技鉴定公司和机构,但是这些公司和机构通常缺少深入的研究,缺少有实践检验的科技鉴定专家,故而难以给出明确的鉴定结论。”
王昌燧认为,科技鉴定同样是科学研究,现代高科技仪器可以给出相关的信息,但不能直接给出鉴定的结论。“就像传统鉴定要从‘质、型、纹’三方面去分析、鉴别一件文物一样,科技鉴定也需要分门别类地把不同器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材质及不同制作工艺的文物内部特征研究透彻以后,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科技鉴定。”
孔祥星也认为与传统鉴定专家相比,科技鉴定专家更注重文物的工艺和材料。据其介绍,日本有几位学者长期在中国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古代铜镜,他们最近发表论文说:“最初人们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即铸造区区的小圆板型铜镜,应该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高难技术,可是一旦进入铜镜的世界,就会发现出人意料,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铸造知识和经验范围。”“为了使铜镜映照出清晰的图像,铸造出精致的纹饰,古人曾下了很多功夫,采用了很多的工艺。”应该说,古代工艺的分析同样是文物科技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