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历史因文字永续 保护中华古籍 守望传统文明(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雕版印刷工艺




夫天地间物……难聚而易散者,莫书若也
一旦灾难突发,古籍文献抢救或将陷入无序混乱状态
明代藏书家叶盛曾经慨叹:“夫天地间物,以余观之,难聚而易散者,莫书若也。”古籍的保护是与其产生相伴而行的,尽管先贤曾为古籍传承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损伤等因素,许多典籍已荡然无存。书籍的散亡古称“书厄”,自古记载不绝,书之每一厄都可能是覆顶之灾,战争、海啸、地震、洪水也许会使数千年文明珍藏瞬间化为乌有。
平均酸碱度值是一个衡量古籍生存状况的有效数据,数值下降得越多越快,就说明保存状况越恶劣越急迫。以宋元古本为例,其从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平均酸碱度值下降了一个单位,历时900余年;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又下降了一个单位,历时30余年。“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恶化,酸雨增多,古籍酸化不断加剧。一旦这个数值降到5以下,书籍就失去了使用功能,我们称其为‘遗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书籍,轻轻一碰就会化为齑粉,它们已不具有生命。”
“对灾难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如国家图书馆在工作中曾经发现纸张挥发有害气体会危害文献的保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陈红彦说,“面对灾害,各文献收藏单位积极采取措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有必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2010年7月,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召开“自然因素与文献保存保护亚洲地区研讨会”,中日韩三国文献保护专家对全球环境恶化中的古籍保护问题表示了共同的忧虑。正是在这个会议上,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公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在面临自然灾害时,84%的图书馆会意识到受灾地区图书馆藏文献可能会遭受损失,并联想到自身是否具有应对灾难的能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23%的图书馆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林明的数据来自他和同事的一项抽样调查。这项调查表明,一旦灾难突发,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抢救工作都将陷入混乱或束手无策的状态。
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是古籍的重要价值和生存状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和修复人才极度匮乏,这使得古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程序、缺乏相应的专业设备和材料。”天津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万群用三个“缺乏”来描述目前大多数基层古籍文献保存机构所面临的困境。
“2007年,我国专业古籍保护修复人员不足100人,今天这个数字大约翻了一倍。然而,与其他学科火爆扩招的状况相比,古籍保护仍是个‘冷门’,区区200人,需要面对数千万册件等待修复的古籍,谈何容易!”张志清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古籍保护是艺术学院或历史学院中的专业学科。以英国为例,伦敦就有两所学院专门为大英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最高学位是博士研究生。可我国尚无一所学校能培养专业学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