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古城保护勿让"利"字毁文脉 隐性文化伤害令人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在湖南怀化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论坛上,文物专家和学者们就中国古城古镇古村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后认为,古城保护需“形神兼备”,旅游开发应合理适度,勿让“利”字毁掉文脉。

  隐性“文化伤害”令人忧

  凤凰古城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古色古香的街巷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记者日前在凤凰古城采访时看到,夜色中的古街喧闹得令人吃惊,沱江边的古民居不少竟然摇身一变成了闹哄哄的酒吧,形形色色的游客在吊脚楼歇斯底里地大唱,这座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小城”,早已失去了宁静安详的氛围,不再是梦中守望的家园。

  凤凰古城经营银器和扎染的张桂英老人说,随着古城旅游开发的加速,老街上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店面生意远远不如那些喧嚣吵闹的酒吧和饭店。

  对资源的掠夺性索取,导致不少景区“谢顶早衰”,吸引力急剧下降,“摇钱树”蜕变为长不大的“小老树”。而类似凤凰古城遭遇的这种隐性“文化伤害”也在加速遗产“折旧”。在江南小桥流水的周庄,“万山猪蹄”招幌太多太腻,满镇飘荡,“多了商家,少了人家”令人遗憾。

  一位学者说,今天走在丽江古城的街道上,游客们看到的是一幅与真实纳西族人无关或变异了的旅游商品交易图,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丽江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

  传承原生态文化是根本

  针对古城旅游开发热潮遭遇的隐形“文化伤害”,不少专家学者在第二届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论坛上表示,传承原生态文化是古城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根本,古城旅游开发不仅要展现古建筑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要把当地民风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游客面前。

  怀化市洪江区旅游局局长吴祥深说,在古城旅游项目中,古建筑的观赏和古城历史文化的体验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在的游客都希望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去,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博物馆式的参观和导游带路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无法达到游客的旅游目的。

  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始,云南丽江古城在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保护景区内原住居民的生活风俗。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徐嘉泽认为,一座古城要维持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要留住“人”,因为古城内的原住居民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如果是一座空城,那就不是丽江古城了。”徐嘉泽说。

  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联盟主席、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要把古城古镇古村从景区提升到游览区,并且进一步提升到历史文化体验区,就要保护好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生活气息,让古城的历史文化得以较完整的延续。

  古城开发与保护并不矛盾

  古民居改造成家庭客栈,是对文物的保护还是破坏?木地板改换成白瓷砖,茅坑变成抽水马桶,居住在古城的群众时刻想改变居住环境,古建筑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在经历了第一轮的“建设性”破坏之后,中国的古城古镇古村等文化遗存现在面临的“旅游性”破坏,使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话题日益敏感与沉重。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面对数量极多、亟须保护的文物古迹,如何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及时地、有效地并首先投入到抢救那些濒临毁损和消失的文化遗产上去,是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和责无旁贷的事。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彼得·法·坦在论坛上说,不同的人眼中,文物古迹遗址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荷兰政府规定,凡是超过50年历史的建筑都由政府建立档案,登记在册,进行保护。上海石库门的保护与开发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利用文化遗产的例子,不仅保护了上个世纪初期的建筑风貌,而且上海新天地的旅游开发也反映了中国飞速的发展,人们住在里面很舒适。

  罗哲文认为,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其实并不矛盾,如果我们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上再进行产业开发,那不仅是一代人的利益保障,而且是子子孙孙多少代人取之不渴的财富资源。所以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经济效益,去做损害子孙后代的事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